<轉載自2016年5月18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盧卡爾 台籍美國律師>
準確預料歷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譬如智若孔明曹操必皆未料及三國終由司馬家族一統、前蘇聯之崩潰於一旦竟大出美國當局意外等等史例不勝枚舉,則台海兩岸關係僵持一甲子有餘,其終局又有誰可論定之!
在此前提之下,實事求是探究兩岸問題的真正矛盾所在,再研判各方相關勢力的互動,進而對可能的路徑發展有所闡述,未嘗不有助於在更深層次上掌握時勢,展望未來。
歷史脈絡不同 心態必異
早在中共據守延安時,毛澤東曾公開呼籲支持台灣應一如朝鮮自日本獨立,但未說及應回歸中國。中共建政後,台灣問題即演變成為國共內戰的未決懸案。之所以拖留迄今,時空絕大因素之一在促使美國第七艦隊介入之韓戰的爆發,因素二在台灣海峽的地理阻隔和屏障。
此其間隨着冷戰結束,大陸雖說不排除動武,在改革開放的和平發展大環境下,對台號召「和平統一」已屆30多年,惟成效不著:有鑑於民進黨之即將再上台,以及傳統國民黨勢力的式微,目前甚至可謂已近絕望關頭,台灣統派的民意及勢力每况愈下,大概只落及5%此一趨勢即為明證。
大陸崛起近年不是氣勢甚盛嗎?台灣形勢卻為何如此逆轉?理由其實明甚,兩岸雙方各自存在的因素都交相影響所致。
自台灣被清廷割予日本後,兩岸人民的歷史處境不但毫無共同回憶可言,反充滿疏離乃至敵意。先是二戰時台人歸附日本陣營,以10萬計的台兵為日軍攻打中國。之後二戰結束,台灣「光復」或「終戰」沒幾年,台人又被迫擔負「光復大陸,消滅共匪」的使命,再加上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二二八」等白色恐怖的教訓,非我族類之「外來政權」之說油然而生,在在令佔了人口大多數(八成以上)的本土派台人對「中國」心生疏離。
而大陸的發展更加深化了這種疏離感。中共「前30年」的土改、反右、三面紅旗、文革等接踵而來的苛政,本已夠恐怖,再經過兩蔣堅決反共的宣導,台人怎能不犯上恐共症?「後30年」的改革開放固然在各方面都大有改善,但依然「七不講」,排拒「普世價值」,和已充分民主化的台灣民心完全相悖相違,格格不入,尚且不提體制貪腐氾濫、假毒食品橫行等諸多駭人聽聞的極負面現象。大陸當局乘經濟猛起之勢企圖通過「以經促政」來爭取台人民心,卻根本無補於事,如配合此政策的國民黨終在最近的大選慘敗足證。另外,大陸外交不再韜光養晦,與以美日為首的「西方勢力」在南海及東海、TPP(跨太平洋伙伴關係)等問題上愈趨緊張,令台灣更難走近大陸一方。馬英九不久前的「馬習會」和最近在太平島及沖之鳥礁等被批為「傾中」 的作為,隨其之下台也無以為繼。
因此,台灣當今乃有七成至八成的人自認非中國人,民調也列大陸為厭惡名單上之榜首(美國則最被喜愛,反差甚大),大陸所高唱「兩岸同屬一國」的「一中原則」在台灣的市場極為有限。
此現象太明顯,大陸方面必然心知肚明,但恰因大陸正在崛起之中,對台擴展勢力的企圖心只增不減,故最近有85%大陸人認為「和統」無望轉而支持「武統」台灣的民調一點不奇。
兩岸心態落差如此之大,台灣內部「去中國化」積重難返的變化能否避開對撞大陸一方?大陸對台的立場和政策會否逆轉?兩岸關係確已進入新的臨界點,今後走勢詭譎,令人擔憂。
「維持現狀」非無迴旋空間
上述動武的民調顯是未經資訊開放及公開討論的結果,太多因素牽制着「武統」:和平發展的時代趨勢、大陸內部維穩的顧慮、軍事行動本身的難度、台方反擊能力之未可低估、國際尤其是來自美國的阻力等等不一而足,更不用提即便「武統」之後能怎樣有效管治台灣及應付國際不利反應等麻煩。因此「武統」應不在大陸當局的議程內,現階段只可適用「不武」的方法。
5.20後兩岸關係馬上面臨變局的問題起在:即便大陸當局從未對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和平關係基石的說法有所鬆口,蔡英文一本民進黨黨綱之規定,斷難直接承認「一中原則」及由之衍生而出的「九二共識」,頂多提到「九二會談」的事實。她的立場和馬英九「一中各表」(大陸一方從未明認)下的「不統、不獨、不武」尤其在「不獨」的立場上顯有區別。
5.20後兩岸當局在「一中原則」上存在重大分歧此一現實勢將表露無遺。怎解套?蔡英文的辦法是於年初當選後多次強調要在「民主原則、普遍民意」的基礎上執行「可預測、可持續」的大陸政策。她特別避用了有「兩國論」意涵的「中國」一詞,儘管衆知她是李登輝時代出爐之「兩國論」的原始起草人。她還說將「概括承受」馬英九政府和大陸簽署的所有協議,繼續和大陸和平「維持現狀」,謹慎小心的她也一再表態不會重蹈陳水扁「法理台獨」路線的覆轍,概以不激化大陸一方為要,充其量成為所謂之「隱性台獨」。
大陸當局又將怎辦?大概不外有3種可能:
第一:較軟的做法是不改變與馬政府已建立的機制及交流,依然「只經不政」,讓兩岸關係低調卻穩定地持續推演。
第二:較硬的做法是開始收縮甚或封殺兩岸交往,在外交上更強勢孤立台灣。不管有何舉措,此法的具體後果必令兩岸愈行愈遠,甚至走向「新冷和」乃至敵對的局面。然物極必反,台方若是被迫得走投無路,未嘗不可只得更加靠攏美日以抗衡大陸,或訴諸例如「法理台獨」等之激進路線,倒逼大陸攤牌。另外,台灣地小人少,胃納不大,大陸地區以外的世界夠大,則未嘗不可突破大陸封鎖,另圖生路。好比在美國長期全面經濟及外交封鎖之下,古巴朝鮮迄今仍屹立不倒,反而是美國終須對之改弦易轍,何况台灣的生存實力絕不在此兩地之下。因此,大陸對台強硬未必定能逼其就範。
笫三,大陸當局總結經驗,大可發揮辯證法思維,調整策略。例如和平統一方針既然在兩岸價值觀離和諧尚遠的情况之下不具備可行性,就不妨將之升為遠程的最高綱領,不再成為現實政策的依據。大陸外交上常說必須先做好自己的事,對台關係上未嘗不也應如是?再就策略而言,毛澤東當年在重慶能高呼「蔣委員長萬歲」,先作出忍讓,也甚合列寧「往後一退是為更好的向前一躍」之策略,則大陸今對台又何嘗不能以退為進?蓋因兩岸關係一旦鬆綁,台海形勢必可豁然大開,前途當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陸崛起的真正高格局
上述第三方法恰恰最符合大陸正欲恢復中華的精神高格局:孔子所指出「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胸懷、孟子「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的以高文化為本位的取向,兩者兼而有之,此亦正乃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懸吊多年的台灣問題自可化解於無形。孟子曰:「唯仁者為能以大事小」,信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