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5月2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陳淞山 台灣前考試院保訓會委員>
兩岸關係發展正面臨相當具關鍵性的政治轉折變化,雙方主政者都因為各種來自內外不同因素的政治問題,承受着比以往更多沉重的政治壓力與包袱,如今都走到難以退讓、且必須直接攤牌的政治兩難困境,讓雙方原本可以模糊處理的政治彈性迂迴空間受到嚴重的擠壓。
破壞兩岸和平穩定 傷痕難修補
「一中問題」成為無法迴避的政治爭議難題,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內容是否能夠在維持現狀的政治基礎上往更具體明確的「兩岸政治定位關係」邁進一步?習近平能否理解並忍受或接受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內容,為兩岸和平發展大局開創承先啟後的歷史新局?
這的確是一場相當艱鉅的政治戰役與挑戰,即使我們不敢有過度樂觀的政治期待與幻想,但是也不能只是用悲觀或消極的政治態度來看待這個歷史性的政治轉折變化。
無論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內容是甚麼,她不會明白表述接受或承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承認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這是大家可以清楚知道的政治事實,但基於客觀的政治現實情況下,她是否會有更積極展現誠意與善意的可行「替代方案」出現?大陸方面是否可能諒解或理解尊重蔡英文的新論述內容?
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政治問題,對蔡英文的演說內容,個人認為應該會有比較正面且樂觀的期待產生,畢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成果有目共睹,破壞兩岸和平穩定的政治現狀之後,要想再修補已經破裂的政治互信關係是要花費數倍的政治力氣才有機會挽回局面,不是想補就能補,就能把破裂的政治傷痕加以彌平。
宜予台灣善意 建兩岸「同理心」
但不論如何,站在台灣的立場,站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來看,給蔡英文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調整修正民進黨的對中政策方向,就是給台灣內部更多的善意與誠意來化解雙方的政治隔閡與歧視機會,就是給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更積極開放的正面政治能量與活水,5.20就職演說只是一個時間、一個過程,一個短暫的政治和解新起點,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應該是一個逐步拉近雙方政治距離並建構「同理心」的政治社會相互融合的發展契機,千萬不要因為單方面的過度政治期待、負荷或施壓而造成兩岸人民相互認同感的疏離與衝突。
當然,從目前大陸當局所堅持的政治立場來看,是不會也不容易接受或認可蔡英文維持現狀為主軸的5.20就職演說內容,但是否因此就要直接攤牌,不對蔡英文抱有任何的政治期待?或者對台灣進行中止兩岸兩會協商、降低兩岸觀光交流的人數或推動「雪崩式斷交」的封殺台灣國際生存空間政治作為?主動權是在大陸這一方,但其所可能引發的兩岸政治衝擊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停頓及傷害,甚至把台灣從此推向美、日的政治懷抱?這應該也是大陸當局必須慎重考量、評估的政治風險,的確應該以更冷靜、理性且負責的政治態度來加以評估考量。
骨肉相殘 列強勢趁機上下其手
政治最忌諱極端化發展,脆弱的兩岸政治互信關係是不該因為個別政治突發或意外事件而動輒催化為雙方民粹情緒的政治對抗,否則一發不可收拾就可能導致政治敵意螺旋無限上升,出現各種相互敵對對抗的極端化政治事端,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產生難以回復的破壞及傷害,最後骨肉相殘、兄弟鬩牆的歷史殷鑑都可能再度重現眼前,讓那些準備坐收漁翁之利且正虎視眈眈的外國列強上下其手,這是兩岸當局與主政者必須時時刻刻牢記在心的政治教訓與警覺,千萬不要逞一時之快做出錯誤的判斷與定,讓兩岸陷入萬劫不復的政治境地!
兩岸關係就是兄弟之邦,是共同中華文化與歷史淵源的緊密政治關係,兩岸人民有共同的情感與無法割捨的血源關係,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兩岸未來政治關係的定位與處理必須在相互理解與尊重的政治前提下加以進行,不是「己所不欲強施於人」。
兩岸一家親 雙方應負起責任
因此,兩岸主政當局更應該秉持「兩岸一家親」的基本精神與共同利益為對方着想,為對方創造一個可以自然融合的政治發展空間與機會,而不該演變成波濤洶湧或地動山搖,甚至是兵戎相見、相互傷害的政治撕裂結果,這是雙方共同該負起的責任與義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