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蝗蟲論 請不要迷失憤怒中

<轉載自201213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另眼看新聞 撰文: 區家麟 資深新聞工作者>
「蝗蟲與狗」之爭,香港人熱議內地同胞公德,我想起前陣子在內地考察的小故事。
同行廿多人,都是關心社會的內地知識分子,其中有一位,號稱青年藝術家,二十來歲,薄有名氣,畢業於內地名牌學院;他自稱愛好大自然,但相處沒幾天就發現,他是隨地吐痰的高手。有一天,我們參觀拆遷農戶在城中的新區,這位青年藝術家蹲在路邊吃石榴,吃完就把果皮果核隨便扔在草地上,人家小區的花園本來整潔乾淨,同團的內地朋友看不過眼,好言相勸,請他拾回果皮,放到垃圾箱。
好言相勸無用 不如潛移默化
他不願意,輕蔑地說:「這是餵螞蟻的。」
大家拿他沒法,於是幾位內地朋友,主動替他撿回果皮,扔進垃圾箱。後來,他在公廁面對尿兜時,高聲破口大罵,髒話盡出,罵別人站在道德高地,假仁假義。旁人都聽得見,我們面面相覷。
故事總是有啟發的:一,人傾向反叛,自以為是,好言相勸無用,惡言相向更可能適得其反;旁人能做的,大概是默默做好榜樣,示範現代文明,潛移默化。二,內地經濟差距大,文化修養差距也大,有令人咋舌的行為,但親自彎腰撿垃圾來教化別人,最少我還做不到。三,大家說故事、聽故事,總選擇那些奇特、過分、令人震驚的行為;那些內地人的好人好事,自然看不見、記不住。
面對內地人的錢權威勢,香港人不必迷失於憤怒之中。兩地接觸增加,文化差異的對碰亦難免;科技發展,街頭爭執即時上網,矛盾曝光將會無日無之;網上言論不需負責任,地鐵車廂一灘水,也被傳為「蝗蟲屙尿」,此風不可長;有自信的香港人,應該用行動感染人,不應用咒罵侮辱人。
醫療乏配套 港府難辭其咎
時代廣場戲院結業,可能讓路名店,與內地遊客何干?這些年來,我們失去的舊戲院、舊建築、舊市集,不在少數;歎息已經太多,連麻木的感覺都已消失。經濟政策長年擁抱極端自由市場,政治制度長年保護商人利益,唯利市圖據說是美德,這些都是我們要承受的惡果。內地同胞熱烈參與、投入我們所訂的遊戲規則,這是誰的錯?
至於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佔用社會資源,確實令納稅人憤怒。但不要忘記,我們曾經期望,香港大力發展醫療產業,又曾期望內地移民來港,增加本地人口;只是幾年下來,空口講白話,人口政策無影無蹤,教育政策醫療系統無配套,醫生護士無完善培訓。這些,我們又應責怪內地人?
推卸責任容易,檢討自己困難。深層次的制度問題,政府無心過問;把眼前怨氣,發洩在「蝗蟲」標籤上,只屬自暴其醜,反過來羞辱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