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7月10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隨着中美又一回合的「見招拆招」,兩國貿易戰進入新階段。筆者認為,貿易戰的背後是兩國結構性改革的較量。這或許影響未來一段時間的世界格局。
首先,美國發動貿易戰直指中國未來競爭力。幾回合下來人們愈發看得清楚,美國發動這場貿易戰目的並不在經貿,而在於對中國發展勢頭的遏制。自選舉以來,特朗普便不斷強調中美雙邊貿易差額,解決對華貿易逆差成為其發動貿易戰的正當理由。然而今年3月以來,美國公布的用以向中國「宣戰」的調查報告中,知識產權、技術轉讓等成為主要內容。而這些方面並不能解決貿易逆差。
眾所周知,中美之間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製造業,涉技術轉讓較少。因此,遏制中國產業升級、阻止其逐漸佔領中高端製造業,才是美國發動貿易戰目的所在。本次貿易戰直指中國結構性改革的方向,直指較量核心。
其次,本輪中美貿易戰並不僅僅是一個事件,更可理解為一個階段,而這一階段正是幾個結構性矛盾的重疊期。
一是中美實力的再平衡。本次貿易戰本質上是守成霸權和新興力量的遏制,而新的力量平衡終將形成。有學者預言,本次中美貿易戰或起到重塑國際格局的影響。
二是中美自身分別存在亟待解決的結構矛盾。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斐然,也存在產能相對落後、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而對於美國來說,2008年金融危機後資產收益高於勞動力收益,貧富差距加大,同時存在過度消費、產業空心化等問題。
解決自身問題、利用改革紅利實現經濟再平衡,是兩國在「中美實力再平衡」中為自己增添籌碼的不二之選。這一點中美雙方都十分清楚。因此十九大以來,中國大力實行供給側改革,並加大對外開放步伐,「以開放促改革」。而美國則將問題的解決寄希望於對中國的施壓,這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最後,在這輪結構性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便是贏家。貿易戰沒有贏家,但是跨越幾個結構性矛盾、完成自己的轉型,卻可以是雙方共同出路。如今情况是,美國將阻礙中國完成自己的轉型作為貿易戰目標。
某種程度上,美國面臨的局面似乎更難一些。遏制中國和解決自身矛盾兩方面發力,自然牽涉到精力和心理的多重消耗。然而中國的難題則是如何在這一階段把握分寸,保持理性、謹慎,守住自己的發展空間。從「戰爭目標」的角度來看,對中國來說,只要保持相對於主要大國的經濟增長,便等於破掉貿易戰困局。因此爭取時間繼續深化改革,迅速完成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目前首要任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