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4月5日 明報 社評>
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美國開列清單,提出向總值約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的中國產品徵收25%關稅,中方以牙還牙,提出金額相同的反擊措施,對美國大豆、汽車、飛機等106項商品,加徵25%關稅。華府以保護知識產權之名向北京施壓,折射了西方對北京「中國製造2025」宏圖的忌憚,擔心未來中國稱雄各大新興產業。美國不甘當年制定的世貿遊戲規則,如今竟為他人作嫁衣裳,讓中國取得貿易優勢,現在華府輸打贏要,「反枱」不講世貿規矩,企圖逼北京就範,實是極度危險的政治賭博。
高科技進口替代策略 「中國製造2025」惹忌憚
中美貿易戰陰霾籠罩,環球股市受壓,港股急挫逾2%。由於華府仍需就開徵關稅諮詢公眾,措施最快兩個月後才執行,中方提出對美國產品採取「同等力度、同等規模的對等措施」,惟同時亦留有一手,實施與否視乎美方行動。中美貿易戰能否避免,還看未來個多月事態發展,目前情况未許樂觀。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買主,美國62%大豆都是出口到中國,北京威脅向大豆開刀,實際是向美國擺出毋懼兩敗俱傷的陣勢。
與早前美國對進口鋼鐵徵稅規模相比,今次華府提出向中國1300種產品徵收25%關稅,才是戲肉。綜觀美方清單,主要集中高科技產業,涵蓋工業技術、運輸及醫療等領域。美方聲稱措施是要逼中國「改變對知識產權的操作」,然而華府骨子裏最着緊的,顯然是如何對付北京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
本世紀初,中國把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成為「世界工廠」。隨着生產成本上升,中國製造業廉價優勢不再,必須走上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之路。2015年,北京當局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務求在2025年從「製造大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達到世界製造業強國陣營中等水平,並於本世紀中葉躋身製造業強國前列。「中國製造2025」計劃耗資3000億美元,政府將透過補貼研究、提供低息貸款和協助收購外國同業等方法,全力支持飛機、機械人、晶片、新能源汽車、資訊科技、人工智能等10個高科技行業發展,掌握最先進技術,務求自給自足,擺脫對波音、空巴、通用電氣、西門子等企業進口產品的依賴。
「中國製造2025」某程度是高科技版「進口替代」發展策略。與大陸近在咫尺的香港,沒有多少人關心這項宏圖和潛在機遇,可是歐美政商界卻大為緊張。由於中國政府提出,希望重點受助行業能在國內市場取得近八成佔有率,不少西方同業競爭者都擔心被擠出中國市場,甚至在全球競爭落入下風。白宮貿易顧問形容,「中國製造2025」如同告訴全世界,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領袖,「稱雄未來每一個新興產業」,其他國家將「無掟企」。
中國入世反客為主 美打茅波逼華就範
中國希望加強科研投入、借助中外合資經營規條,以及鼓勵企業海外併購,提升國內製造業技術水平。近期美國與盟友紛紛向中國企業收購活動「落閘」,又指控北京強迫在華外國企業轉移技術,正是要阻撓中國在高科技產業搶佔領先地位。
中國政府對汽車等重要產業,對外資設有一些限制,外企需要伙拍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才能進入市場。根據2002年內地一項規定,外企將某項技術轉移給中國企業或合資公司後,只要有關技術在中國境內改良提升,中方企業便可以自由使用。歐美商界認為,中方這些技術轉移和投資規範「不公平」,「搶走」西方技術,惟美國貿易代表署官員承認,當中一些措施並沒有違反世貿規例,一些專家亦認為,美方就算尋求世貿仲裁,指控中國政府強迫技術轉移或侵犯知識產權,舉證難度也極高。
世貿規則是在西方主導下制定,西方企業本是主要得益者,美國從沒想過,中國「入世」後竟能反客為主,反過來令西方企業處於不利境地。現在華府援引國內貿易法(即所謂301條款),指控中國貿易行為「不公平」,企圖在世貿框架之外,以貿易戰手段逼中方改變技術轉移等政策,某程度是輸打贏要,有關策略是否管用,亦屬疑問。
近年中國經濟對出口依賴有所減少,出口商品只有大約18%是輸往美國,削弱了美國對華開徵關稅的殺傷力。中國政府表示,美方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華必有影響,惟中方可以承受,並非虛張聲勢,何况貿易戰一旦開打,美國企業所受打擊同樣巨大,美國中期選舉在即,共和黨不可能不考慮捐款和選票。西方投訴中國貿易手法不公,惟美國和歐盟為求在對華反傾銷貿易訴訟佔優,無視當年中國「入世」條款,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不見得公平。北京已就有關問題向世貿投訴,美國對中方貿易做法有何不滿,也應重返世貿框架申訴,貿易戰開打對全球都沒有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