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用「新韜光養晦」應對「新八國聯軍」


<轉載自201841 明報 社評>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分別致電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商討合作反制俄羅斯毒殺行為之餘,亦研議聯手對抗中國的「不公平貿易」。在中美貿易戰鼓頻擂之際,西方國家確有聯手對華趨勢,內地民間也群情激憤,甚至有「新八國聯軍」之說。對此,當局者宜冷靜應對,切不可受民粹牽引,有內地學者倡議中國應實行「新韜光養晦」,不無道理。

中國崛起西方憂慮 聯手制華隱然成形

近年西方社會「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其來有自,既因中國經濟實力迅猛增長,也因中國近年在高科技產業上超英趕美,從歐美國家矛頭所向「中國製造2025」,可略見一斑。但更令西方擔憂的是,與其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中國方案」,直接威脅西方的普世價值話語權。323日,中國提出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提案,在西方17國棄權、美國一票反對下,仍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更引起歐美輿論的強烈戒心。

自從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將中俄兩國列為頭號威脅之後,儼然重回冷戰時代,歐盟、澳洲等也都被迫要選邊站。美國去年底推出「印太戰略」,試圖制衡「一帶一路」,德國外長加布里爾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直接抨擊「一帶一路」,呼籲加強歐盟內部凝聚力;美、歐、日去年在世貿組織(WTO)部長級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聲明,不點名地指中國「因政府資助和政府支持的產能擴張而加劇的關鍵產業的嚴重產能過剩,由具有市場扭曲作用的大規模補貼和國有企業引起的不公平競爭環境,強制技術轉讓,和當地成分要求或偏袒當地產品」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嚴重隱患」。特朗普在宣布鋼鋁加稅之後,又以豁免為餌,拉攏歐美國家聯手對華。內地的網絡輿論也群情激憤,有人竟危言聳聽「新八國聯軍」重臨。

中國政府迄今的表態,可謂堅定而理性,一方面表示中方有底氣、有信心應對任何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措施,並勸喻美方「懸崖勒馬」,否則將「奉陪到底」。另一方面,總理李克強對外國訪客強調,「中國製造2025」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中方不會強制要求外國企業轉讓技術,將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內地傳媒引述商務部官員稱,中國正在起草《關於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的指導意見》,有望近期發布。

這樣的應對,綿裏藏針,軟中帶硬,既堅持了原則,又保持了戰略定力,不隨特朗普的節奏起舞。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表示,「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從未如此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值此關鍵時間點,中國領導層能否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不為對手的手段所迷惑,不為民粹的情緒所牽引,是決定中國能否打贏這場貿易戰的關鍵所在。

中國的發展有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行百里者半九十,小不忍則亂大謀,要汲取古雅典崛起與當時霸主斯巴達大戰的教訓。現在已非清末義和團時代,中國缺乏的不是好勇鬥狠的精神,而是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更需要的是成熟的大國心態和大國智慧。

中華復興不爭朝夕 堅守原則巧妙應對

有內地學者提出,在新時代,中國應採取「新韜光養晦」策略,一方面繼續保持戰略自信,持續對內全面深化改革,對外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另一方面學會用更長遠的眼光、更有恒心的戰略耐力,與西方的「反華大合唱」鬥智鬥勇。

「韜光養晦」戰略是當年鄧小平針對八九六四後國際制裁提出的,中國必須認識到,雖然西方整體實力現在有所下降,但其主導世界的國際格局未有根本變化,中國的復興功在千秋,不能只爭朝夕,稍有不慎,就會壞了和平崛起的大計。

中國畢竟與俄羅斯不同,一件落毒案,可以招致全球26國群起圍剿俄國,皆因絕大多數歐美國家在俄並無經濟利益;但自1989年以來,西方世界就再未能對中國形成集體制裁,因為歐美各國經濟與中國聯繫緊密,一損俱損,制裁中國是「七傷拳」,付出的代價是西方國家很難承受的。

「新韜光養晦」不是放棄原則,對於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紅線應寸土不讓,任何國家打「台灣牌」都要堅決回擊。這次金正恩到訪,就暗含中方回應特朗普「台灣牌」的意味。

但在經貿領域,卻要避實就虛,巧妙應對。中國應該高舉自由貿易大旗,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與跨國公司與發達國家加強合作,樹立合作共贏的榜樣。而最根本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修好「內功」,讓「中國方案」真正令世界心悅誠服,這才是應對「新八國聯軍」的最佳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