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31條」惠台措施 首先穩住台商

<轉載自201849 明報 筆陣版 撰文: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北京國台辦藉「31條惠台措施」公布一個月開記者會稱,「31條」正在全面鋪開,一些措施的落實已取得積極進展。此時,正是美國《台灣旅行法》重要推手、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伊斯訪台。顯然,北京反擊美國的「台灣牌」還是有軟硬兩手:「31條」自然是軟招;硬的,有遼寧號航母戰鬥群在兩個月內第二次通過台灣海峽,加入南海大規模海上軍演。

變相的大陸單方面對台服貿協議

不過,筆者觀察,「31條」真是厲害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授課時回答學生詢問表示,這31條措施有部分跟當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同。他說「大陸現在不要求台灣回饋,而單方面去做」。民進黨籍、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也在接受訪問時指出,細看這31項條件,幾乎包含了台灣各項「證照」。他還指出,因涉及交通、能源等,台灣企業能量、規模都沒有這麼大,誘因沒這麼大;其中像是金融、徵信服務是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內容,既然台灣不簽署,那中國大陸就單邊開放,直接跳過服貿簽署過程。

31條」實際是變相的大陸單方面對台服貿協議。大陸傻了嗎?當初兩岸談判時還斤斤計較,現在則單方面「送禮」,為何?有人說:還不是統戰!筆者以為,這也太簡單化了吧。2013621日,兩岸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大陸對台開放共80條,台灣對大陸開放共64條。雙方市場開放涉及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遊、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大陸對台開放承諾中,有78條超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水準,已經是不對等。可是台灣民進黨為了重新執政,策劃「反服貿運動」,硬是叫停了。

如今大陸推出名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31條」,基本上分為兩部分:一是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一是為台灣民眾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民眾同等待遇。其中大陸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等都對台企與台灣民眾開放。此外在影視文化產品與產業,醫師、金融等專業人士在大陸執業等的開放程度,甚至還超越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例如台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及引進台灣生產的電影、電視劇,可不作數量限制;開放台灣民眾可報名參加大陸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

事實上,對於利益的判斷向來是極其微妙的事情,站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及以不同標準衡量,會有不同結論。記得大陸改革開放之初,一方面大量外來資本包括台資湧進大陸賺取高額利潤;另一方面大量大陸人才湧出國門,中共高層的保守派和相當多民眾都想不開,要求煞車,但是鄧小平頂住了。40年過去,證明鄧小平是對的。所以,現在對習近平「31條」非議的不多。

31條」核心是「同等待遇」

如果細心觀察,還會看到這次「31條」惠台,與大陸過去「送大禮」到台島裏面包括開放台島遊和購買農產品等,是反方向的。此舉的落腳點是在大陸,是吸引台商擴大內地投資,是吸引台灣人才到大陸服務,利益大部分還是落在大陸。自然,從戰略層面,當是促進兩岸融合發展進而推動統一進程。

不過筆者還認為,「31條」的核心是「同等待遇」,也就是「國民待遇」。要吸引台灣青年進軍大陸,真不好說;但對於已在大陸生活的大量台商和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絕對是領了一顆定心丸。大陸台灣人,雖不像出席中共十九大的上海女教授盧麗安那樣風光,但也絕對是無後顧之憂了。蔡英文政府再怎樣拉他們回台,都不會有說服力。

當下到底有多少台灣人在大陸生活,似乎還沒有準確數字。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上海定居的台商、台籍幹部與家眷等不同身分的台灣人約有70萬。有大陸媒體據此推斷,大陸台灣人至少200萬。不過台灣主計總處去年公布,台灣民眾赴中國大陸工作42萬人,而且還指出20142015年台灣人赴大陸工作人數均為負增長,原因是大陸投資成本增加。不管哪個數準,大陸台灣人總不是小數目。

筆者堅信,台灣人在大陸有「同等待遇」,而大陸的發展強於台灣時,台商的第二代、第三代會「樂不思台」,而這個數量是巨大的。順帶要說的,為什麼港人在內地的「同等待遇」拖拖拉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