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1月28日 明報 筆陣版 撰文: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台灣大選期間,當我和不少綠營幕僚交流時,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到,蔡英文是在民進黨最窮途末路,沒有人肯接下這個爛攤子的時候,而仗義接手,因此對她都心存感激。
在民進黨最窮途末路時接下爛攤子
那時是台灣2008年大選之後,民進黨慘敗給馬英九,輸220多萬票,僅僅守住四成票,民進黨因阿扁的貪腐醜聞而弄得聲名狼藉,施明德便批評他們,說:「已把台灣民主運動幾十年來的努力成果連本帶利都輸光了!」除了在政治上已成了負資產之外,民進黨在實際財務上,也一樣的糟糕。當時民進黨背負4億多元債務,破落到連黨工的薪水亦沒錢可發,黨部隨時要關門大吉。當時沒有人肯接下這個爛攤子,而蔡英文卻在李遠哲等人力勸下,仗義扛起這頭家,在危難時出任民進黨主席,她甚至向娘家借錢,為民進黨墊支出糧。
另外,蔡英文的個人民調支持度,一直都要高於民進黨,因此,很多人都說,蔡是把自己的清譽,押在民進黨身上,幫該黨重新改造,浴火重生。
所以,她在黨內能如此服眾,甚至擺得平派系之爭,一方面是因為她不拉幫結派,把自己置於派系政治之上,也因為,大家都覺得對她有所虧欠。
帶領民進黨走出悲情
陳水扁是一個十分民粹主義的人物,在他帶領下,民進黨亦變得一樣的民粹。事實上,陳水扁是台灣選舉激情的巔峰,在他的競選大會上,往往可以有上10萬人出席,且可以看到澎湃的激情。阿扁便是通過釋放和利用這股巨大的政治能量,而讓自己上台。但後來他卻陷入種種貪腐醜聞之中,民眾慢慢對這種政治激情失去了信任。
蔡屬於知識分子型的政治人物,她覺得民主不應該是這樣的,想把民進黨拉回正軌,回歸理性,告別民粹和激情。
蔡英文的選舉工程與過往民進黨的差異很大,就算到了2008年,謝長廷出戰馬英九,在投票前最後兩星期主打的電視廣告,仍然以「二二八」事件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來催票,但蔡卻選擇告別悲情,上屆以「A
Better World」,今屆則以「點亮台灣」,來作選舉的主題,以陽光、希望和政治願景來取代悲情。在選前的造勢大會如凱達格蘭大道那次,蔡並沒有如傳統般找來「四大天王」這些民進黨大老站台,那亦是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也只有這樣,蔡英文才能走出只有約四成選票的深綠基本盤,爭取中間那兩成選票。
當然,話得說回來,如果換轉是2000年,蔡英文這類冷靜理性的政治人物,根本不可能代表民進黨出來選總統;就算真的被推舉了出來,也沒有可能在大選中勝出。畢竟,被國民黨威權政體鎮壓了近半個世紀,民眾的怨憤和激情,都需要一個宣泄,陳水扁正正能夠掌握了這一點。
所以,歷史的發展往往是如辯證法裏所述,「否定之否定」般前進。新的時代,往往是建立在舊的失敗之上。
民進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3個階段
上星期本欄提到,不少評論在剖析蔡英文的勝利時,都有提到她2012年敗選後,為了檢討那80萬票是怎樣輸的,於是「回到民間找答案」,展開諸如下鄉學習之旅,在此筆者不贅。筆者這裏想提的,反而是蔡英文如何與公民社會重建關係。
民進黨與台灣公民社會的關係,大致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0年前。因為有了國民黨威權政體這頭巨獸作為共同敵人,民進黨與台灣公民社會,彼此間的關係可謂合作無間,甚至是不分你我,在以命相搏的抗爭當中,彼此的分歧和差異再不重要,成了生命共同體。
第二階段是2000年台灣變天,阿扁上台執政後。因為阿扁把公民社會對其新政權的支持視作理所當然,常常甚至在沒有諮詢過這些NGO(非政府組織)意見的情况下,要求他們為其政策作出背書,如出席其政策發表的記者會等,讓他們覺得阿扁只識找他們「抬轎」,最終導致彼此反目,造成一道深深的傷口。
第三階段則是馬英九上台後。馬政府製造了大量議題和土壤,讓公民社會再出發和作出了強而有力的動員。尤其是到了服貿協議和太陽花學運,公民社會和社運已經超越了政黨,走在政黨之前。民進黨亦驚覺,這股巨大的能量已經不是他們可以駕馭。
在太陽花學運期間,當時民進黨的黨主席是蘇貞昌,他旋即發現自己已與最新的社運形勢脫節,也完全不懂得處理這場運動。例如,他試過拿起咪要演講時,遭學生倒豎拇指,亦試過組織保護學生集會時,參與人數頗不理想,更被批評匆匆了事,純屬做show。
但在太陽花學運中,學生對蔡英文的態度較好,她亦較為體察學生對政黨的戒心,例如懂得婉拒上台發言,而在場中默默的當一個參與和支持者。
有綠營幕僚告訴筆者,正是在這個時候,本來有意出馬競逐總統的蘇貞昌,驚覺自己已經與社運、公民社會、年輕人嚴重脫節,才決定抽身而退,拱手讓蔡英文第二度披甲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
重建與公民社會的關係
過去幾年,蔡英文慢慢發現民進黨與公民社會、NGO、學運、社運逐漸脫節的巨大危機,尤其是在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柯文哲以獨立候選人身分參選台北市長,本來以為他無人無物,不被外間看好,但最後在龐大的民間力量、網絡力量支持下,竟然以六四之比大勝國民黨!讓外間大吃一驚,亦讓蔡英文憂心忡忡,驚覺在網絡新世代下,公民社會的巨大政治能量,擔心再不變革,民進黨將會被時代所淘汰。不少記者便留意到,在本來應該為大獲全勝而歡欣雀躍的「九合一」選舉記者會中,蔡英文卻出奇的臉色沉重,據知,便是這個原因。
於是,蔡英文做了很多事去修補和重建公民社會的關係。
首先,她是比較重視民主程序的人,所以在推出政策政綱之前,都對各有關的NGO,作了足夠的諮詢,一方面避免閉門造車,另一方面亦顯示自己把NGO視作政治伙伴。
另外,在今屆選舉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前16名安全名單中,便放入不少NGO代表,如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監事陳曼麗、殘障聯盟秘書長王榮璋、曾任原住民族電視新聞女主播的Kolas
Yotaka、鼓吹公平貿易及可持續耕作的社企董事長余宛如、學者吳焜裕和蔡培慧等,向NGO示好。
在選前的造勢大會如凱達格蘭大道那次,正如前述,站台的已經不是「四大天王」這些民進黨大老,而是各NGO的代表。
此外,在幾個選區勸退黨友,讓路給第三勢力如時代力量參選,也顯示她想向公民社會示好,表現出民進黨不是唯我獨尊。
但畢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公民社會經過陳水扁一役,他們對民進黨和政治人物的戒心已經大了很多,所以他們再也不會無條件的信任民進黨,哪怕是蔡英文。事實上,在當選後翌日,便有NGO發表聲明說,蔡英文並沒有蜜月期。在公民社會、社運、年輕人的巨大能量已經被釋放的今天,如何讓自己的政府和政黨,不會被這股巨大能量所拋棄,將會是蔡的巨大挑戰。
(台灣觀選記系列之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