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1月22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果蕾、蘇超、李昊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2015年是內地政府大張旗鼓反貪腐的第3個年頭,截至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董事長常小兵落馬,僅2015年就查處官員61人,也實現了31個省份「打虎」全覆蓋,對貪腐的打擊面之廣、持續之久出乎各方意料。談及大規模反腐的目的,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曾多次公開表示,「民無信不立」,寄以反貪腐獲取民眾信任。而究竟這一運動在官方的持續高壓、官媒的大事宣傳下,是否能得到民眾支持,特別是在內地政府一向密切關注的高校學生中的反響又如何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為此,我們於2015年10月,訪問了北京、上海、廣州6所高校的1060名大學生(其中95.9%為「90後」),黨員、預備黨員與非黨員比例為19:6,以了解他們對於現行反腐政策的看法以及對反腐新聞報道的態度。
逾六成認為應更嚴格反貪
與以往單一維度測量反腐支持度不同,我們以4個維度包括「是否支持現行反腐政策」、「是否支持繼續執行現行反腐政策」、「是否支持執行更加嚴格的反腐政策」以及「是否支持現行反腐政策應得到更多民眾支持」測量內地高校生對現行反腐政策的支持程度(各維度支持率見表1)。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學生認為反貪腐政策應得到更多民眾的支持,並支持政府繼續執行現行的反貪腐政策,更有超過六成的受訪學生認為政府應該執行更嚴格的反貪政策。相較之下,對於現行反腐政策的支持率在這4個層面中偏低。
將4個維度整合發現,平均來講,僅有5.9%的高校學生不支持現行的反腐政策,24.3%的學生保持中立,近七成的高校學生表示支持政府現行的反腐政策。同時,研究也發現,有超過60%的受訪高校生認為反貪腐新聞報道的社會需求高、有利於社會發展,且有益於社會規範,而反對者則均未達到10%。這一結果,與之前內地相關調查基本脗合,此前教育部就曾針對內地15個省份的高校學生進行調查,並發現有超過九成的高校學生滿意目前北京的反貪腐舉措。另一項關於2014年政府反腐成績單的民眾滿意度調查也發現,有七成受訪者表示滿意,僅4.2%表示不滿意。
僅近三成認為自己了解貪腐問題
而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內地大學生對政府現行反腐政策的支持呢?結果就發現,人口特徵包括性別、年齡、年級、黨員與否都不會對大學生支持反腐產生直接影響,而那些愈覺得國家貪腐問題會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且經常關注傳統媒體上,如電視、廣播、報章的反貪腐新聞報道的內地大學生則更傾向於支持目前政府所執行的反貪腐政策。
但進一步的數據分析也揭示出了一些隱憂。「自我優化」(optimistic
bias)理論認為,人們都習慣於對自己的評價高過對他人的評價,特別是在文化教育水準較高的群體中(Klein
& Helweg-Larsen, 2002)。儘管如此,本研究卻發現雖然內地各大媒體大事報道相關新聞,但內地大學生評價自身對中國現行反腐制度、反腐目的、面臨的腐敗問題的相關知識普遍偏低:其中近23.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並不了解內地的貪腐問題及政府現行的反貪腐政策,超過四成的受訪學生則表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些相關知識,而僅有近三成的學生認為自己了解或比較了解目前政府所面臨的貪腐問題、實行的反腐政策及目的。
近一半不認為貪腐與生活相關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90後」內地高校學生都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感。雖然政府高調反腐,但有20.6%受訪學生表示其實自己非常不關心或者不太關心這一重要政治議題,45.5%的大學生持中立態度,對這一政治議題表現出關心或比較關心的大學生僅約佔此次受訪學生中的三成四。同時,有近一半的受訪者並不認為貪腐問題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着電子媒體和網絡的迅速發展,傳統媒體,例如報章雜誌,已並非以「90後」群體為主的內地大學生們獲得新聞資訊的主要途徑(見表2)。而這一現象,也在大學生們對於反腐新聞報道的獲取渠道上得到證實:手機新聞Apps或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已成為內地大學生接收反貪腐新聞的主要途徑,其次是新聞網站、平板電腦。而除電視外,傳統媒體已不再是內地高校學生接收相關新聞的主要渠道。
政治冷感 難引起討論
可以看出,在政府的大力宣傳及推動下、在輿論的塑造下,雖然內地高校大學生會傾向於認為社會急需反貪腐運動,且基本支持現行反腐運動,但對於這一事件的理解由於本身的政治冷感很難內化,從而很難引起大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參與感,而研究結果也印證,有近四成四的受訪學生從來沒有參與過有關這類新聞或政治事件的討論、評論,僅一成三的學生稱自己經常或有時會與他人討論、評論,甚至發表相關言論。
參考文獻:Klein, C. T. F. & Helweg-Larsen, M.(2002). "Perceived
control and the optimistic bia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y &
Health, 17(4), 437-4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