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1月14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此次台灣大選中一大爭議就是「美豬」,即是否開放美國豬肉入口的問題。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連番攻擊蔡英文,以開放「美豬」換取美國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危害民眾健康兼衝擊養豬產業。豬農對此反應不一,有專家認為,養豬產業的問題並不在於TPP,而應提高自身競爭力應對。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台灣一方面要抵受大陸資本「紅色供應鏈」衝擊,另一方面也要應對TPP的要求,無論哪樣都會影響現有利益者。中華民國養豬協會指,國際期貨市場上的美國冷凍豬肉每公斤56元新台幣,台灣豬肉每公斤64元新台幣,一旦開放「美豬」,勢衝擊現有的8000多戶豬農,從事畜牧業及相關產業者會減少5萬人左右。
養豬業曾經是台灣經濟一塊招牌,在1997年爆發口蹄疫前,台灣曾是僅次於丹麥的世界第二大豬肉出口國,每年宰殺頭數達1400萬隻,日本1/4豬肉由台灣提供;然而口蹄疫之後18年都未擺脫疫區標籤,因此無法出口,養豬業一蹶不振。而丹麥僅用6個月就從疫區除名,至今仍是豬肉出口第一大國。
擺脫疫區陰影 需政府協助
對此,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執行長李淳對本報表示,韓國、日本都曾爆發過農民反對開放外來農產品的示威,開放是會產生一些問題,但不開放並不能解決問題。台灣養豬業價格高、成本高、不能出口,政府應該協助養豬業擺脫疫區陰影,重新再發展。「台灣養豬青年聯盟」亦呼籲,改善現有豬隻活體拍賣制度,改採屠體分級、標示產地,設立畜產專區,集中廢棄物排放等,提升產業競爭力,才能面對自由化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