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1月21日 明報 筆陣版 撰文: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4年前,在台灣總統大選開票那個晚上,走了過去蔡英文那邊的群眾大會,於淒風苦雨下,聽了小英那篇〈只差一哩路〉的演說,深受打動,於是下了決心,4年後,一定要再到現場,見證小英走完最後一哩路。
這個學期編課比較密,周四周五都有課,但最後還是在周六大清早動身,飛了過台北,趕到現場,趕及出席小英的勝選大會,見證首位華人女總統的誕生,圓了自己的心願。
但遲去有遲去的好處,以往早幾天去,但在開票的翌日便會返回香港,今次卻反其道而行,選後多留幾天,有時間約見綠營以至小英自己的幕僚、民調專家、第三勢力、時事評論員等不同人士,私下詳談,亦因為選舉後勝負已定,彼此可以談得更「放」、更深入,獲益也更多,這裏且拿部分與讀者分享。
別人說過的,我不想再多說,且談談較少人提及的觀點。
藍營綠營的老選民都少了出來投票?
今次台灣總統大選的其中一個話題,就是投票率只有六成六,是台灣史上最低,更是首度跌破七成。一般人都歸咎於藍營的「資深選民」(即老選民政治正確的叫法),在4年前「含淚」投票之後,今次再拒絕「含恨」投票。但在一個公開研討會聽到,朋友兼當地民調專家洪耀南兄,卻指出,除了藍營外,就連綠營的資深選民,今屆也沒有出來投票。
第一次聽見時,有點違反自己的直覺常識,幸好之後,有機會約他出來一聚,再聽到他詳細分析。
他給我比較數字,發現今次蔡英文在南部開出來的票,果然沒有綠營在前年「九合一」選舉時開得那麼好。他說,這是因為好些在台灣北部和中部工作,戶籍卻在南部的綠營支持者,因為事前大家都知道小英穩操勝券,所以都沒有舟車勞頓趕回老家投票。雖說坐高鐵只要一兩個小時,但一程就要過千元台幣,年輕人因為政治熱情,大多不會計較,但資深選民卻往往會算過度過,所以便沒有返鄉投票。
小英旋風是怎樣煉成的?
今次大選的焦點,當然是蔡英文大勝300萬票,身處台灣幾天,更親身感受到小英旋風魅力逼人。但短短4年,這股旋風是怎樣煉成的?除了馬英九和國民黨實在讓人太失望,自己斷送江山之外,小英有否自己的個人成功因素呢?
香港的網絡媒體,近日也有不少文章分析過去4年,蔡英文怎麼把自己鑄煉成女總統。其中一個流行說法,就是她敗選後,為了檢討那80萬票是怎樣輸的,於是「回到民間找答案」,展開諸如下鄉學習之旅。
例如其中一篇文章便指出:
「但蔡英文把下鄉當上課,不是帶着課本去上課,而是聆聽各地人民給她上一堂又一堂沒有課本,也沒有參考書的課。她會舟車勞頓到了台東探訪桃源國小,聽一位比原住民還原住民的鄭漢文校長,細述重建原住民部落凝聚族人力量的點滴;立委陳節如帶她用一個禮拜,跑了10個社福團體,了解政策出了政府部門後如何的不合身;她到了苗栗南庄,與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一起做菜辦桌。」
「這樣的行程一般不通知媒體,也沒有在地政治人物隨行,陪她的只有一兩位幕僚,回到台北之後,蔡英文和幕僚開會討論。一段時間後,幕僚會把學者、專家、在地工作者找來,組成政策工作坊,因為這些行程的背後,都代表一個個政策。這些都是台灣社會正在面對,也亟待解決的問題:原住民、社會福利、女性就業、新住民、青年創業等。蔡英文期許自己能體會人民的痛楚,也想看看一般人民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走出一片天。」
其實,如果大家有看過蔡英文為今次大選而在去年10月出版,《英派》這本選舉造勢書,都不難看過這種「回到民間找答案」的說法,以及小英的相關經歷。
但如果大家有長時間觀察台灣政情和選舉,就不難知道蔡英文的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新鮮,早年有宋楚瑜的「台灣走透透」,後來有馬英九的「Long Stay」(愛鄉向前行)。當日當馬英九卸任台北市長,準備選總統之前,先用了大半年時間,特地到台南、台中長時間long stay:白天幫居民幹活,例如餵豬、採茶、摘菜、播種、插秧、摘水果等;晚上則在農民家中留宿;到第二朝就一起同農民全家大小共用早飯,每天朝八晚十,表達要了解民間疾苦、聆聽民眾聲音之意。結果,馬共走了超過260個鄉鎮,接觸超過60多種行業、11類的農民,在超過90戶人家裏借宿。
我記得當時也曾被此打動過,並在《明報》這個專欄向讀者介紹過。但上台後的馬英九,很快卻變成另一模樣,8年之後,更落得灰頭土臉。當然,如今大家都對小英抱有很大期望,希望她不要重蹈覆轍。
但我只想在這裏指出,以「回到民間找答案」來感動民眾,固然是一良方,是一致勝之道,但卻不要過分渲染,畢竟民眾過去已經被不同的政客所失望過不止一次。
由兩個本土路線政黨來組成兩黨制
今次大選的另一話題,就是民進黨與第三勢力的關係。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民進黨要把一些議席讓給第三勢力如時代力量,不與他們競爭,難道議席也有政黨會嫌多嗎?
當與個別綠營幕僚、與時代力量核心人士,在兩個不同場合分別談起時,他們竟不約而同地談到同一願景,那就是,國民黨經過這次大潰敗之後,將日漸衰落與萎縮,至一天完全被邊緣化。但我提出疑問,說民主政制不能一黨獨大,至低限度要有兩黨競爭,互相監督,那又豈會沒有反對黨?但他們不約而同的答說,他們的願景,都是台灣未來的兩黨制,將是由兩個同走本土路線的政黨競爭,統獨再不是當中爭議所在,本土路線已成為彼此共識,反而在公共政策上的分歧,如分配公義、年金改革、同性婚姻等問題,才成為選舉辯論的焦點。
這位綠營幕僚十分高瞻遠矚,說一旦民進黨長期執政,難免會變得保守,逐漸變得右傾,需要有來自政治光譜左翼的政黨從旁監督、批評及競爭,如今的第三勢力如時代力量,就是可能之選。
當然,我不知這種看法在民進黨黨內有幾普遍,但也難怪有人說,蔡英文是有心栽培時代力量。觀乎她的胸襟和識見,如頂住黨內各方大老壓力,當日一力支持禮讓柯文哲出選台北市長,這未必沒有可能。民進黨「四大天王」那班老一輩,我相信不會這樣想,但小英,以及民進黨與社運和公民社會扣連得比較緊的新生代,卻大有機會這樣想。
(系列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