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斥九巴加價賺盡 議員誤導

<轉載自2013126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九巴(載通)申請加價4.3%,引來賺到盡的爭議。
其實巴士運輸不是一門很賺錢的生意, 載通國際在2012年的資產回報率及資本回報率分別是3.167%4.714% 而在2011年更是更低的數字。九巴在1997年、2008 20112013分別加價7%4.5%3.6% 4.9%。而自2008年起,累計的通脹為17.7%,而九巴自2008年起的加幅累計為13.6% 未可以追回通脹。

油價漲通脹飈 加價無大不了
如果以1997年計, 九巴車費的累計升幅為21.5%,而同期的累積通脹為14.99%,巴士車費的升幅較通脹為大,主要是因為在通縮的時期(19992003)車費沒有下調,但這又並不代表甚麼,因為同期的油價上升了345%

港鐵有加可減機制,巴士卻沒有。巴士的盈利不吸引的問題關鍵在於巴士服務基本上沒有地產的支持,曼克頓山的物業發展只是非經常的發展項目,不同港鐵可以在車站有商務及物業的發展,而且還有新的鐵路在興建,而特區政府又是港鐵的大股東,巴士的業務可以說是營運多於商業的項目。
大家可以比較在乘坐巴士時,每程車資平均是6.8元,而坐港鐵是8.2元(註:由年報獲得的資料)。沒有地產發展而來的收入,利潤數字並不吸引,當大家離開了巴士或是地鐵以後,在商場花於吃麵或是購物的金額遠高於車資,可見經營車務的收入不高,經營商場的收入遠高於車務。此點日本人一早已察覺,不少日本的百貨公司也是鐵路的經營者。香港的地鐵也有參考這點,而地鐵車站的面積較巴士大,可以容納更多的商店,而巴士站卻沒有這大面積的地方,也不可以經營商店。

縱計入路訊通 利潤率僅6%
載通每年的營業額約是70億元,燃油已是16億元,員工成本近33億元,再加上折舊近9億元等, 利潤只是約3億元,在分析載通的加價是否充分時,要考慮它是否賺取不合理的利潤,答案是否定的。

去年香港的通脹率是4.1%2011年為5.3%2010年為2.4%,由2010年起,3年的通脹為12.2%。即使今年加了4.9%,再加4.3%,也未能追上近年的通脹,因此申請加價4.3%並不是不合理的數字。
又有意見指載通未有把路訊通在2012年的7,000多萬元利潤歸入載通,其實即便是加入了,也只令資產回報率及資本回報率分別增加0.8%1%,後者只是6%左右,不是吸引的數字。對於任何一位有經商經驗的朋友, 當投入了資本時, 回報只是6%,倒不如不投資,關門好了。因為不少藍籌股的股息回報也有4%,加上股價的升幅,回報不止6%

賺取合理回報 非邪惡軸心
政府為大股東的港鐵,它既經營運輸,也經營地產。它在2012年的資產回報率是6.7%,而資本回報率為9.7%,是載通的一倍,當然它可以提供一些優惠予乘客。現時社會上有股風氣,賺錢的企業如果加價便是邪惡軸心,當然做生意沒有穩賺那回事,但對於公用事業,有穩定的回報才可確保有安全的設施。

老實說,香港的巴士服務有很高的水平,某些綫路的巴士是採用最新的型號。香港的工資水平較新加坡及台灣的為高,車費的水平也可以反映這事,而且現時很多行業在聘請僱員方面有困難,沒有吸引的薪酬,不容易請到要勞動的僱員。
我同意加價對市民的負擔會加重了,但問題的根源是香港需要甚麼的交通系統,以鐵路為主,以巴士為輔;由地產津貼車費,有商務的發展在車站中,這些都是政府要處理的問題,而不是經營者要處理的。而經營者在營運時,也要賺取合理的回報。以營商的標準來說,面對極複雜的環境,資本回報只有56%,不是高的數字, 賺到盡的陳述並不成立,反而是有些議員提出不全面的理據,才是錯誤的陳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