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制衡中國 日本與東盟同異夢?

<轉載自20131216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東盟十國領袖日前雲集東京,出席「日本——東盟特別峰會」,算是給足了安倍晉三的面子。正當中日關係惡化之際,東京此舉的意圖昭然若揭,擺明就是要拉攏東南亞國家,制衡「暴衝」的中國,然而安倍的算盤與東盟的盤算並非裏外一致。

日本與東盟的峰會已將近10年未開過,10年間東盟對日本的貿易額已被對華貿易額趕超,反映了中國的崛起與中日國力逆轉的結果。換言之,東盟各國都明白刺激中國或與中國唱對台戲並不符合各自的國家利益,此一思路也反映在各國不願在峰會的聯合聲明中採用日方建議點名批評中國「威脅」的言辭。

不過,話說回來,得罪日本也非東盟的選項。冷戰時期東盟與日本的關係遠較中國密切,而日本戰後的經濟奇蹟與文化產業的成功都曾是東南亞各國長期爭相仿效學習的對象。近年來,中國強勢處理南海問題,東南亞各國對中國也早有戒心。

因此,就處理與中日兩強關係的問題上,對東南亞各國而言,最符合自身國家利益的基本思路包括兩方面。

其一,保持與東亞兩大國即與中國和日本的均衡關係,不得罪中日任何一方。換言之,在中日衝突發生時不會選邊站,也不會對釣魚台爭端中表明支持某一方,維持模糊的態度。

其二,冀望中日保持一定緊張程度的競爭關係,但又止於「爭而不破」。在中日兩強並存互相競爭下,維持成為中日雙方爭取的對象,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近年中國加大力度對東盟的投資與經濟合作,而日本在這次峰會上承諾撥出兩百億美元的龐大經援,這當然是東盟各國樂見的。
 
或許對中日兩國而言,對釣魚台爭端冷處理,恢復東亞的和平氣氛,才是聰明的選擇,只是雙方的領導人都有這樣的思維與智慧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