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親臺日人眼中的馬英九和臺灣

<轉載自2021325日上午7:00 台灣 Yahoo論壇 撰文:本田善彥 旅臺資深日本媒體人>

前陣子「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十周年之際,有位臺灣友人向我提出疑問,説他看過幾篇日人感謝臺灣捐款的文章,從頭到尾謝謝蔡英文和民進黨政府,竟無隻字片語提到當年的總統馬英九,當時可卻是國民黨執政,馬在第一時間跳出來公開表態支援日本,馬英九和周美青親自打電呼籲捐款的鏡頭,記憶猶新。他還納悶地問我「日本朋友感謝錯對象了吧?」另一位親藍媒體人也替馬抱不平地說「日本好像誤解馬英九了」。

從結論來講,一般日人對馬不熟悉,比較無感,但親臺圈的日人情感上敵視馬,在如此脈絡下,日方忽略馬,甚至刻意忽視馬也不奇怪。其實日本親臺人士和馬一向都處於格格不入的關係,馬個人可能不善於講出讓日方感到窩心的話,也許沒做到日方認為臺方應有的「親日禮數」;儘管如此,除了尖閣諸島(臺方稱「釣魚臺列嶼」)等牽涉到主權的議題外,馬個人沒有特別排斥過日本,但日方一直質疑馬的「親中」傾向。馬有著親美抗日反共的傳統法統概念與中華民國情懷,很自然地將自己視為正統的中國人,因此刁難他親中不親中本來是毫無意義的。不過親臺日人對馬的經歷和言行(參加過保釣運動、明確反對臺獨、積極促進兩岸關係等)總感到不安,與馬之間無法建立親密友誼。

回顧過去,2007年秋天馬訪日期閒,日本右翼跟蹤馬,到處「嗆馬」試圖干擾馬的行程。馬第一次選總統之際,當時日本駐臺代表半公開的鼓吹「不可以讓馬當選總統」云云的說法。馬當總統之後,另位駐臺代表公開主張所謂「臺灣地位未定」,2012年簽訂《日臺漁業協定》之際,日本大媒體的部分駐臺記者私底下透露「因為不喜歡馬,等政黨輪替後再簽」等言論。這些不友善的點點滴滴,馬和他們周邊的人當然看在眼裏,似乎很難對日本產生好感,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期待馬的「親日」,未免有點背離常理。

馬任內多次表達對日本的友誼,仍難獲得日方的青睞,由此看得出來,日方與馬之閒的不愉快,基本上都不是馬造成的,也不是據於日方的「誤解」,而是日方的傲慢和無知,以及病態般的偏見所製造出來的。一位曾當過駐日代表的資深臺灣外交官感嘆地說「在釣魚臺問題上,在臺北外交部嚷嚷大叫的部分日本媒體,一旦到了中共面前連一聲也不敢吭」。確實據大陸外交圈人士透露,對馬敢發難的這些日方人士,在北京當局的面前又客氣又節制的。這些人為何偏偏對馬,甚至對臺灣敢擺出這種態度?這點很值得思考。

日方所期待的「親日」是什麽情況?20161月蔡英文當選總統之際,日媒齊聲歡迎「親日政權」的誕生。那時正值馬政府快要卸任,在冲之鳥島(臺方有不同名稱)發生漁業糾紛,日方高調譴責馬政府,此時日方對蔡的期待最高。當年,日方似乎有「反正反日的馬政府即將下臺,親日的蔡政府上臺以後一切都好辦」的感受。有趣的是,日臺關係有實際升格和變化的,就是臺方有隱形籌碼的馬時代,而不是在日本發生什麽事便立刻發推表態的蔡時代(據我所知,包括菲律賓等在内其他更貧窮的鄰邦發生什麼災難,蔡好像很少發推文表達關心,這種居心和態度或可仔細分析)。也許部分日人太習慣了臺方的卑躬屈膝表演。臺灣居民因有複雜的歷史因素,對日本的表面情感還不差,不過多半是停留在消費的心態,以及爲了抵抗「中國(中共,大陸,國民黨等)」拉攏利用日本或擡高自己用的「商業親日」的投機層次,日方最好牢記這些糖衣般「商業親日」的底子其實很脆弱。臺人本位主義很强,他們過度示好當然有其目的,條件和環境變了,瞬間就變臉的。

戰後一般日人對臺灣興趣本來一向都不高,這二十年來,對臺灣感到親近感的,甚至對臺灣有一種期待的人增加的背後,實與日本社會情緒的變化有關。20世紀末以來日本經濟持續衰退,剛好此時開始面對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整個日本社會彌漫著嚴重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喪失自信的日人極需要外來的肯定。此時,刻意擺出用嘴巴對抗中國大陸、同時不挑戰日本的臺灣,成為日方各層人士情緒上寄託期望的對象。在這樣的氛圍下,對臺事務感興趣的一群日人,卻因為對抗中國大陸、反對中共的因素,對臺灣有著一股不尋常的親近感和認同,他們或許對臺灣充滿善意和熱情,但其思維卻是基於臺灣順從日本的結構下產生的,因此自然而然地缺乏對外國應有的敬意,加上他們為臺灣仗義執言的自負,不自覺地流露對臺灣下指導棋的傲慢。對這些人來說,馬不能幫他們反對中國,因此馬是不可愛的。馬當家時,他們不敢公開反馬,但私底下盡說壞話,加上潛意識裏並不將臺灣視為平起平坐的朋友,因此對中國大陸不敢說的話,對臺灣卻敢說出來。魯迅曾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英九是張照出部分親臺日人鄉愿本質的照妖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