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層阿拉斯加會議結束,歐盟、英國和加拿大隨即宣布就新疆問題加入制裁中國的行列。不妨就此形勢檢視阿拉斯加會議的成敗,以及預視未來的中外形勢。
(1) 中美佈局均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歷來兩國相爭,事前的佈局十分重要。阿拉斯加會議之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先行訪問日本和韓國,奧斯汀再出訪印度。這個佈局與當年喬治布殊時代國務卿賴斯亞洲之行相若。賴斯先訪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本可前往較近的北京,但她故意訪問日本、韓國後才到北京。兩次佈局均有圍堵中國的意味。此外,美國在這次會議前一刻宣布制裁中國一些電訊公司的業務,顯示壓力。王毅批評「這不是待客之道」,其中包含了這些內容。
不過,美國今次佈局的效果,難跟當年賴斯之行相比。皆因中國今天的綜合國力已大大提升,美國已不能再憑一己之力制約中國;即使歐美聯手,但歐美之間的隙縫和猜忌已比過去深,歐洲各國除了大方向與美國一致之外,在不少細節上都與美國保持距離。美國應該反省,因為西方世界在打開中國經濟大門之時,美國曾傷害歐洲盟友的利益(美國佔了中國對外開放領域的最大份額,有些產業更佔一半市場,歐洲各國只分享另一半)。
中國在這次會議之前也佈了局,例如安排斯帕弗和康明凱(加拿大籍)的案件在這個時候開審,但審而未判,正是一種姿態,看看美加的聯盟關係是否牢固。早些時候,中國趕緊與歐洲簽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也是試圖分拆歐美聯盟的招數。不過,在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中,這些行動未能產生預期的作用。
(2)雙方佈陣未能傷敵但傷了自己
除了事前的佈局之外,交鋒時的佈陣也很重要。可惜,雙方在佈陣的策略上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美國以為可以在會前的開場白先發制人,擺出美歐聯手之勢,並直接提出香港、台灣和新疆問題,劍指中國。但這種姿態令中國感到美國打破了國際慣例,因為在國際會談的場合中,這類開場白發言多數只是禮節性的話,即使有矛盾也會說一些平衡的內容,而不會擺明車馬,單刀直入。
也許美國以為這種策略可以在記者面前先施下馬威,但卻給楊潔篪和王毅「攝位」的機會(相信也是早有預備),乘勢而上,合共發言約20分鐘,同樣打破了事前每人發言兩分鐘的默契。從中方的角度,這是義正辭嚴,既反擊美方言論,又闡述中方立場。
不過,從客觀效果看,這種借勢追擊只能在中國境內發揮輿論影響,在國際上卻難有正面作用,反而被外界抓住「嚴重超時」做文章,說中國「嘩眾取寵」。這是國際輿論戰經常出現的轉移視線的手法,而中國的國際輿論機器至今仍然較弱。
更有甚者,楊潔篪和王毅的話旨在闡明中國的立場,但未能針對外界的疑慮,出現的效果反而是自暴其短。例如,楊潔篪說,美國的民主不僅由美國人來評價,而且要由世界人民來評價。按照這個邏輯,那麼,中國的民主是否也應該由世界人民評價?但中國為何經常指摘外國「說三道四」?王毅此前又曾說,中國做得好不好,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但外界反問:中國人民真的有發言權嗎?如果有,只是按官方的口徑發言;如果妄議中央,也許在牢獄相見了。
也許楊潔篪和王毅的話是想說給內地人民聽的,可以激化民族士氣,支持政府對美鬥爭,但這種做法只會激發民粹主義,而不是民族主義。相反,國際上的普遍反應卻認為這是「中國式的野狼(不是戰狼)外交手法」,對分拆歐美的合縱連橫也沒有好處。
其實,楊潔篪可以把發言局限在兩三分鐘之內,或者再略長一點,言辭也可以尖銳,以示來而不往非禮也,但實在毋須佔用16、17分鐘,以免國際形象受損。毛澤東所說「有理有利有節」,正合此時使用。
(3)中國錯判「經濟手段可以分拆歐美」
歐美之間既有摩擦,是中國分拆的一個切入點。但中國經常忽略,歐美之間在政治和價值觀上有緊密關係,它們包裝為普世價值。中國反對西方標準的「普世價值」,但又解說不清,而外界早已根深柢固認為中國的制度就是反民主的。所以,即使中國多番利誘歐洲,但仍難分拆歐美聯盟。
就以最新的事件為例,法國議員計劃訪台,中國大力反對,認為外國不能跟台灣有官方接觸。但在外國眼中,議員是民意代表,跟政府無關,更不像中國的「黨、政和人大」混為一體。所以,對中國反對法國議員訪台,歐洲多國均表示不可接受。中國間接樹敵,對分拆歐美聯盟毫無好處。
(4)實力與實利才是最真切的考慮
雖然阿拉斯加會議的首天氣氛吸引了國際焦點,但觀察外交事件,必須看實力和實利,尤其是後者。實利是最大的推動力,想取得實利,就要考慮實力;有了實力,才能取得更多實利。觀乎眼前中、美、歐、英、加的國際棋局──中國不想跟美國有過激的碰撞,原因很多:綜合國力仍有差距;中國更不想歐美聯手針對中國;習近平不想中美過度摩擦而影響他在明年的「二十大」部署。
美國也深明不能一下子壓倒中國,加上本身疫情、經濟、種族問題必須盡快處理,對中國的壓力只是策略上的需要。歐洲各國、英國和加拿大基於總的態勢,必須與美國走在一起,但也會各自考慮與中國的雙邊關係。這些情况就決定了各國都會在碰撞中尋求緩衝之地。例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會後放風說「有建設性」,王毅也說「還算順利」。歐、英、加對中國官員的制裁,與中國回應的制裁,都是無實質作用的,只是姿態而已。
追溯歷史,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炸毁和海南撞機事件之後,兩國關係也曾極度緊張,但雙方還是因為實力和實利的考慮而互相妥協,穩住自己,再謀日後的較量。所以,眼前的「鬥」將會延續,也會艱難,但又不必看得太死,「光線」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