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5月24日 明報 中國版 欄名:北京聞風 撰文:鍾鳴九>
近期,中美經貿磋商陷入僵局。美國揮舞大棒,實施打壓;中國則見招拆招,保持清醒的戰略定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左希迎對筆者表示,中美仍有達成協議的可能,下月20國集團(G20)大阪峰會或有轉圜;也有可能是長期的衝突。不過,即便未來或達協議,也不會一勞永逸,中美的競合將愈趨複雜。
左希迎指出,最近美國在談判前翻臉、拿華為開刀,兩件事情令更多人看清中美協議的不公平,從民眾到精英都意識到美國打壓中國的事實。基於這一事實的社會共識正增加,而這是中國做好長期準備、應對更大挑戰的思想基礎。
日前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接受聯合採訪的報道及影片在內地「刷屏」,獲各界點讚。他答問的核心要義是做好自己的事,以不變應萬變。尤值注意的是,他提醒不煽民粹之風,強調國家未來的前途在「開放」,要重視基礎教育和科研,同時對美國企業和政客應區別對待等。
官媒學界反擊 密度力度罕見
事實上,中國亦正按部就班,從近中遠期依次佈局落子。近期,官媒陸續批駁「加徵關稅有利論」、「中國出爾反爾論」、「中國強制轉讓技術論」等觀點,密度及力度均屬罕見。其中有大量數據支撐,而非簡單的情緒宣泄。目前內地學界正做大量模擬研究,一般認為倘美國對中國所有出口都加25%的關稅,至多影響中國GDP約0.5個百分點,中國仍能保證6%經濟增長。
有觀察人士表示,中國應避免與美國展開「主義」、「文明」等概念之爭,要務實推動中國向前發展。中國有足夠的工具箱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衝擊,政策空間依然較大,可靈活調整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推進結構改革,提振國內需求。
從中遠期來看,中國將推進高水準的開放,繼續融入全球化。有分析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已使內地許多出口企業調整戰略、迎接挑戰,未來或將催生一批真正的跨國企業,出現更多從全球化角度經營的企業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