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5月4日 明報 中國版 專題:五四與政治>
中國近代史學者袁偉時被稱為「當代難得的啟蒙型思想家」,其獨樹一幟的觀點和「愛說真話」的風格,在學界和傳媒界常引發爭議。五四百年之際,身在廣州的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談及中國民主之路,袁偉時說要汲取五四運動留下的教訓,「體制內外共同努力」,反覆博弈,「長遠看我是樂觀的」。
87歲的袁偉時曾稱如果不犯大錯誤,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還需要二三十年。自稱「80後」的他也說,自己最盼望的是看到這一天,「不過,這不可能!」袁偉時認為,中國要完成現代化,只能走改良道路。而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宣揚的現代文明核心精神——自由、法治、民主、市場經濟、理性思維(科學),被他稱為「現代公民的底線」和「社會變革的動力」。「現在的施政政府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要很冷靜去分析。」他引用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話,「中國發展了,要反過來問:政府做對了什麼?」
學術觀點曾「惹禍」 袁偉時:不能退讓
上世紀70年代起,袁偉時在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近現代哲學史。2006年,已經退休的他曾因發表學術觀點「惹禍」。共青團機關報《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因刊出他的文章〈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被中宣部勒令停刊。這篇萬字長文中,他就火燒圓明園、義和團等近代事件提出與教科書相悖的見解。回憶往事,他說事件帶來的影響在「有無之間」——一方面退休後限制較少;另一方面,發表文章、出版書籍「確實碰到很多困難」。他說:「我自己還是堅持尋找自己的空間,沒有中斷寫作、研究。一個人要有信念,要有自己的立場,要有現代公民的底線,知識分子的訴求、學術良知,這些是不能退讓的。」
擴大言論空間「靠反覆博弈」
內地輿論環境近年愈發收窄,但對言論自由,袁偉時仍持有「長遠樂觀」的態度。他曾說21世紀知識分子做兩件事,一是發財,二是發言,發言便是監督權力。「這裏有兩個傳播系統,除了政府辦的各種傳媒,互聯網是斬不斷的、封不死的」。「知識分子要善於發現哪個領域還有發言空間,哪個地方有侵犯公民的自由、權益的,比如前段時間的汽車維權,通過具體事情來講清楚法治、民主的重要。政府跟民間有匯合點,要善於找到切入點、匯合點,通過反覆博弈,言論空間會逐步有所擴大或恢復。」
中國政治的民主之路,袁偉時說「還比較難預測」:「要是沒有遵守民主制度的,我認為應該批評,這(民主)是中國憲法要求的,也是中國共產黨提倡的。」他認為,中國未來一定會走上憲政的道路。「全世界都要這樣做的,走世界文明的康莊大道。不要把知識分子和執政黨割裂開來,現在執政黨也有很多改革派呀!要體制內外共同努力,一步一步改革。」
「黨也有改革派」 籲體制內外合力改革
至於中國的經濟發展,袁偉時則說:「《共產黨宣言》說共產黨人可以把全部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共是恢復私有制的。政府現在明確講要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歡迎外資。改革開放,走市場化道路,這條我認為做對了。但經濟領域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把超過一半的國有銀行貸款給了國企,不是真正對所有經濟成分一視同仁。」
袁偉時指出,任何國家全面實現現代化都經過曲折艱辛的歷程;而歷史積垢加上學習蘇聯的負面影響,讓中國現代化之路特別艱辛。「我說『在劫難逃、洪流難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六紀)和宗法專制造成的惡果難逃,現代文明的洪流是擋不住的。」他在近日發表的文章〈「五四」百年之際的銘記與反思〉中寫道:「市場經濟已不可逆轉,中國人的眼睛已經睜開,中國共產黨也把自由、民主、法治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經過長期反覆纏鬥,現代人類的共同價值終有一天會成長為中國社會正常運作的規則。」
中國近代史學者袁偉時認為,現在的政府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冷靜客觀地分析;中國要實現全盤現代化,應吸取五四運動留下的教訓,建議體制內外共同努力、反覆博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