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無協議並非無前途 有市場也要真改革

<轉載自2019512 明報 社評>

中美雙方經過十一輪「坦率有建設性」的談判,貿易戰突然峰迴路轉,殘局今後如何收拾,有待兩國領導人在國際局勢大博弈中,運用合縱連橫計才能分出高下,外界難以置喙。國民對貿易戰前景的看法,更加看重國內的應對政策,是否有利於朝野共渡艱難,國企如何改革不能讓美國指手畫腳,但也不能因為美國提出無理要求而叫停改革,相反,更應該以此為契機,加快改革步伐以利天下。

經過一年多曠日持久的談判,雙方都不斷放出利好消息,好像「歷史性協議」文本已經擬好,大家喝完茶就可以簽訂,結果在第十一輪談判期間,特朗普突然宣布加徵關稅並即時實施,中國代表劉鶴副總理繼續出席第二日談判,其實,中國早已經為談判破裂做好準備,官方媒體有兩個舉動露出端倪,一是連篇累牘唱好中國經濟,從總體走勢到市場穩健和民生受惠都是利好消息,信息十分明確,有能力應對「外部挑戰」;二是高調處理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美國戰機轟炸20周年,信息是「中國人民不能欺」。

這兩個信息是要為貿易戰談判管理民眾心理預期做準備的,談判在沒有協議情况下結束,劉鶴對媒體表示,中國在原則問題上不會妥協,需要一份「平等的、有尊嚴的」合作協議,這跟之前國內的輿論是相呼應的,同時也在暗中指摘美國對中國「不平等和不給尊嚴」。而美方則指控中國推翻承諾,特朗普更揚言沒有協議更好,稅收增加可以彌補農民的損失。其實,雙方陷入「口水戰」,掩蓋了在國際大局上的另外兩件事,就是朝鮮和伊朗跟美國翻臉,中國居中如何運籌帷幄,當中必然會考慮到中美關係,肯定的是不會以犧牲盟友利益作為交換條件。

美國野心遏制中國 韜光養晦無以解憂

國際局勢波譎雲詭,大國博弈的策略與戰術,都是在密室裏小範圍的決議,甚至是最高領導人的獨斷,決定的對與錯或者好與壞,要由歷史來評論。過去一段時間,不少人質疑中國為何要對貿易戰採取比較強硬的態度,現在可以看清,美國要遏制中國的野心,是無法以「綏靖」手段可以令美國滿足的。

盛傳在貿易戰談判中,美方要求中國停止對國企的補貼,藉此倒逼自由市場開放,真相是否如此,有待查證。劉鶴副總理表示,有些原則不能妥協,是否跟此有關,也有待證實。由此牽出國企改革這個弔詭的爭論,按照「敵人贊成的我們反對」這個簡單的二分法邏輯,由於美國作為不加徵關稅的條件,要求中國做到,那麼,這必定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陰謀。特別是特朗普一再強調美方需要一份通盤的「歷史性」協議,意即不是要求某些商品的稅率高低問題,而是要為總體原則訂定長期有效的協議。從中國在很多條款上一再退讓的消息看來,如果按照美國的要求擬定的條款,中國在未來幾十年都要受制於美國。

美國要求中國不能補貼國企和關心國企改革,原因在於國企經濟規模佔國民生產總值的四成,世界五百強當中,國企佔83家,對國家稅收貢獻幾乎是七成,牽一髮而動全身,國企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搞垮中國整體經濟。

國企改革一直要等「頂層設計」才能推動,也就一直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去年底舉行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傳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說法,好像是要捨棄一些不思改革的殭屍國企,但這只是一個座談會,跟正式有決策效力的會議還有一段距離。

推動市場經濟 國企必須改革

然而,國企改革是中國自行提出,而且是寫在中共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裏的官方承諾。國企在一些行業中擁有壟斷地位,原因是國家政策的傾斜,而私營企業經濟規模佔國民生產總值六成,並提供全國75%的就業崗位,卻未能享受跟國企的同等待遇,特別是在市場准入方面被限制,一旦遇到經濟不景氣,民企都會首當其衝,而國企卻可以將收益「私有化」,高層管理人員拿肥肉,基層員工的年終獎金都能高於民企同等員工的全年收入。國企不改革,不但不公平,也使得市場缺乏活力和動力,而且國企改革不是應美國要求做的,是因應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而有迫切性的。

中國的市場規模巨大,確實足以抵禦中美貿易進入寒冬的影響,但經濟增長率無可避免會受到一定打擊,國民除了呼喚國企改革外,還要求減輕稅負,總理李克強今年大刀闊斧的降低了增值稅和社保繳費,企業壓力有所緩解。應對貿易戰談判破裂所帶來的影響,國務院承諾要加大降稅降費的力度,但希望中央政府的決定能夠切實執行,因為地方政府往往會因為財政收入減少而私下增加徵收一些行政費用,企業和國民都無法受惠於國家的政策,共渡時艱就會成為空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