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5月2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垔隱 現職教師>
筆者常常有一個疑問:哪一種工作或制度,可以讓人天天向上、天天努力,而不作埋怨呢?要了解前線的困境,必須先解構制度,了解制度優劣,才可以較全面掌握現時的教育生態。
工資不按工作表現 一直穩定增長
教師行業的其中一個優勢(或問題)是,工資會不按工作表現一直穩定增長。隨着年資增長,薪酬點就自然上升。以一個中學學位教師為例,起薪點是第15點,持教育文憑者可增加2點,起薪點是第17點,即33,290元。如果大學畢業,馬上就取得學位教席,沒有任何晉升,只需要16年,就會到達學位教師的薪酬頂點第33點,人工為70,090元。以一個大學畢業又手持教育文憑的人為例,假設22歲入行,平平穩穩,38歲已經取得頂薪(職級跟入行時一樣),距離60歲退休年齡,還有22年。在這22年,他只需要默默地工作,不被裁走,就可以持續取得頂薪。對於一般打工仔而言,這是天大的喜訊。
既然到達頂薪,薪酬又跟工作表現和工作量無甚關係,結果自然會養成做好份內事,其他事不作他想的習慣。也許,有些人會反駁: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想,還有很多有心人在春風化雨。誠然,筆者無意「一竹篙打一船人」,亦對默默耕耘的同工表示尊重,但哪一類人較多,大家心中有數。
這個行業,如果上位者無所求,員工亦無所求,除了需要應付考績工作外,基本上他們可以將手頭上的工作,重複地做一段很長的時間,每日就是周而復始地過。
只能倚賴良心職業操守 制度難確保成效
不過,隨着社會對教育界的要求不斷提升,上位者期望改革,推動改革的力度愈來愈大,齒輪就不得不動起來。不過,承上所言,由於薪酬和工作表現或工作量沒有直接關係,一旦工作到來,員工可能出現的反應是「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又或者「吓,要做呀?」甚至「唔做得唔得?」如果是第一個反應的話,相信工作定可以妥善地完成,甚至有滿意的結果;如果是第二或第三個反應,上位者大概只可以要求員工做完就算,遑論檢討和跟進。
這種情况,正是制度沒有提供足夠誘因讓人上進;上進的動力,主要來自員工對自己的良心和職業操守。一個只能倚賴良心和職業操守的制度,很難確保有成效。因此,一間學校,常見一些老師不斷地工作至天昏地暗,但總有人可以相對較為輕鬆。也許,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同,人人對「忙碌」的定義又不同,一句「忙不忙」是不必多問的。
能者帶起氣氛,鼓勵大家工作可以嗎?在這個行業,「捱得」的人,如果對別人構成壓力,可能都是一種罪過。此外,一般學校亦不鼓勵「英雄主義」,學校希望人人平等、默默工作。用功,需要技巧,在不影響大家的環境下,發揮空間還是有的。以燒烤為喻:燒烤的人,爐火太猛,影響了人家手中的冰條,儘管燒烤的人無心影響冰條,但吃冰條的人,看見熊熊烈火而不得安寧。這份罪,不怪燒烤的人,還可以怪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