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一篇載入對台工作史冊的重要文稿

<轉載自2018124 大公報 撰文:楊親華>

1979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這份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對台工作綱領性文件,像是改革開放元年-1979年的第一隻報春燕,代表大陸億萬同胞給海峽對岸的台灣同胞送去新春第一聲親切的問候。這篇飽含濃濃深情的文告,融化了兩岸之間長達三十年不相往來的堅冰,開啟了海峽兩岸化干戈為玉帛和平發展的大門,也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治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四十年來指導對台工作的重要文獻。

1949年台灣問題形成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就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四十年前,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們國家內外形勢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的重大變化。1972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上海公報」),開啟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1975年,鄧小平提出中美關係正常化「三原則」─「斷交、廢約、撤軍」,即美國必須同台灣「斷交」、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從台灣撤走所有軍事力量。19787月初,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的主持下中美啟動建交談判。同年1216日,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宣布自19791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美國在公報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表示「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同時,美國政府宣布與台灣結束「外交關係」,終止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從台灣撤出美國軍隊。這表明美國已經接受中國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建交「三原則」。至此,世界上所有大國和大多數國家普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中美正式建交是一件歷史性大事,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有助於兩岸中國人排除外部障礙,自己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自己國家的統一問題,為中國人民完成祖國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如鄧小平在中美建交談判最後時刻所說的,中美建交後,希望美國政府慎重處理同台灣的關係,不要影響中國採取最合理的方法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中美兩國發表建交公報兩天之後,即19781218日,我們黨召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並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這些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也必然決定着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方針和政策的調整和轉變。中國的發展從此進入歷史新時期。

面對國際國內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決策,在促進台灣問題和平解決上採取更為積極、更為務實的步驟。

19781217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一天,胡喬木布置了鄧小平下達的一項重要任務,即在1979年元旦,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名義發表一份《告台灣同胞書》。胡喬木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在這份文告中,要表明我們和平統一祖國的意願和政策;不再用「解放台灣」的口號,並要宣布停止炮擊金門等沿海島嶼;提出兩岸通航、通郵、通商;文告既要面向台灣人民,也要面向台灣當局;措辭語氣委婉平易些,不要用報紙社論那種文體。總之,要讓對方聽得進去。1220日初稿起草完畢。經胡喬木精心修改潤色,文告稿於1224日送鄧小平處。鄧小平當天審閱後迅即作出批示:「我看可用,請你再斟酌一下,最好提到今天下午政治局會議討論。」

兩天後,1226日,五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告台灣同胞書》。在通過這一文件之前,葉劍英委員長作了重要講話。他說:「為了適應當前形勢,多做工作,以促進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中央考慮,在197911日中美建交的時候,由我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一個告台灣同胞書,是非常必要的。告台灣同胞書的稿子,曾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過,並且徵求過一些人大常委會委員和政協常務委員的意見,作了必要的修改。」會議以大家熱烈鼓掌的形式一致通過了這個文件。 (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