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12月10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文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習特會為中美貿易戰按下了「暫停鍵」,但未來向何處去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在兩國關係的十字路口,如美國選擇繼續遏制中國,由於其出發點有偏差,其結果也將是令人遺憾的。
中美貿戰 是美對華出現重大戰略誤判
2017到2018年,我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團隊一直在中美貿易戰前沿工作,我參加了中美智庫對話、中美「二軌」對話,與美國國會議員助手代表團、美國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美國記者代表團、美國彼得森研究所等對話。與美國各階層的交流對話讓我意識到,美國對華存在「理解赤字」與「信任赤字」,這是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非物質因素。2018年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是美國對華出現了重大戰略誤判。
美國毫無疑問是當今世界最強大國家。美國的發展得益於建立了一個良好政體,長期以來能實現均衡、有約束、在法制軌道上的發展。美國的市場經濟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霸權思維也是美國等一些大國固有的思維。美國霸權地位有幾根支柱,一是美元經濟霸權。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元依然是國際貨幣,是美國經濟霸權的核心和基礎。二是軍事霸權,美國2018年軍費開支是世界第二至第十名的總和;有指美國軍費是中國軍費開支的4倍多。三是科技霸權,全球原創性的、最尖端、最前沿的研究集中在美國,且美國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四是外交霸權,美國主導建立的三大國際組織WTO(世貿組織)、世界銀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代表美國利益維護全球秩序。
特朗普總統執政以來,很快兌現了競選目標: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速今年有望超過3%,失業率10月為3.7%,通脹保持在2%左右,減稅大刀闊斧地進行,股市總體處上升通道。這給美國社會打了一針強心劑,但這背後也有隱憂:美國社會的矛盾已到臨界點,美國近22萬億美元的巨額債務等潛在經濟風險加快集聚。與中國打貿易戰是不是有轉移國內注意力的考量呢?
一是把中國當成競爭對手,擴大渲染了中國威脅論。美國強硬派認為中國是對「美國第一」的最大威脅和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攔路虎,如不遏制中國,美國就沒有希望了,認為中美關係沒有可能再回到起點。那麼這個起點是什麼呢?起點是中國應永遠低於美國,中國應是美國的學生,中國應永遠用低成本勞動力價格向美國源源不斷輸出物美價廉的商品,以保持美國低通脹、高福利。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中國應永遠處於中低端,中國永遠不能在科技上追趕美國。可是發展中國家擁有成長、發展、使本國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權利。中國文化推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發展合作共贏的良性競爭而非遏制他國,是不是更有利於世界和平與進步?
中國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剽竊
二是對中國的認知缺少了一些基點。比如美方曾有觀點認為美國重建了中國,但是事實呢?中國擁有5000年歷史文明,其文脈一直沒有中斷過。它曾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輝煌。中國改革開放將古代中華文明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創造了發展奇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其內在原因。中國人經過一代一代的艱苦努力、辛勤奮鬥,使國家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一切不能說成是他國恩賜。中國改革開放確是瞄準世界最先進國家,學習最先進經驗的過程,從中國政府到民間都希望學習美國先進的管理經驗、科學技術、發展理念、經濟制度和經濟運行方式,但中國在學習過程中並沒有像美國有些人所說的剽竊。學習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天賦的權利,且學習借鑑不等於照搬。各國有不同歷史、國情、文化,不同發展階段,所以要選擇不同發展道路、發展模式,中國的學習過程不等於將他國制度文化理念完全輸入、複製到中國。美國鷹派將這一常識變成競爭性博弈的理由,這對兩國關係不利,也說明他們對中國的認識是有極大偏差。
短期利益使美長期戰略利益受損
三是解決問題所採取的手段應當遵循國際規則和經濟規律。美國對華制裁的理由基於美國1930年關稅法和1974年貿易法,用單邊主義、國內規則,替代了多邊主義、國際規則。而本着解決問題的誠意,應該在WTO規則的基礎上談判、商討、仲裁。沒有規則,世界經濟交往就會失序,就只能恃強欺弱。此外,用高額關稅保護本國市場於雙方無益。以制裁清單來說,中國出口到美國的500億美元商品中有70%是中間品和投資品,2000億美元商品中有78%是中間品和投資品。中間品和投資品均是產業鏈上的環節,會直接轉嫁到美國生產商和製造商身上。美國限制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包括人工智能、3D打印、機器人等,意味着將產業鏈上的高端和中低端產品繼續切割,而產業鏈一旦斷裂就必然傷及所有鏈條上的企業,美國股市的表現已說明了這種影響,現在這種疼痛正在傳導中。並且,短期利益也使美國長期戰略利益和大國形象受損害。數十個石油產出國打算放棄美元結算,有的國家在考慮建立新支付體系和結算體系,持有美債的國家中相當一部分開始減持、拋售美債,一些國家開始運回在美國紐約地庫的黃金。這是由於在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中,美國放棄了國際規則和國家信用。美國的做法給了世界一個反思期。
貿戰逼中國加速改革
美國過去是國際秩序的建設者、主導者、引領者,而現在一系列「退群」和重組舉動,是要重建以美國利益至上的新國際經濟體系,這會拋棄一些基本原則。同時,貿易戰的升級很難取得預期效果。中國經濟耐受性在提高。短期看,打貿易戰中國會受到一些傷害,中國市場、產業鏈均會受很大影響,到美國的出口成本會增加。但長遠來看,貿易戰倒逼中國加速改革,形成更多政策集成優勢。今年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深化改革還會再推進。這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開放的大門之所以愈開愈大,一方面中國要繼續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引進優質資源,另一方面中國要加快走出去,與世界更多國家通過「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共同合作,創造共享發展新機遇。中國的空間不是壓縮而是擴大了。
今年11月我與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地緣戰略理論家布熱津斯基之子、美國駐瑞典原大使馬克.布熱津斯基的對話中,馬克總結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兩個啟示:一是中美之間要求同存異,二是中美關係正常化本身並不是一個目標,目的是推動兩國關係長遠發展。明年將迎來中美建交40周年,馬克的總結富有新的歷史意義。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互利共贏,這就是中美關係的真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