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5月21日 明報 社評>
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領的經貿談判團,在華府與美方代表團談判兩日後,昨日終於發表了聯合聲明,從簡短的內容看,並無具體的數字與措施,但從「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等字眼看,顯然美方取得的成果更多,中方的得着,用劉鶴的話說,就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可見首輪貿易戰,美方獲實利,中方則以重大讓步行緩兵之計,以空間換時間。但從長遠看,中美貿易結構性矛盾仍多,中興通訊制裁仍然未解,中美貿易這個兩國關係的「壓艙石」未來可能仍是雙方的主戰場。
大幅減貿赤美得實利 讓步換時間緩兵之計
中美今次第二輪貿易談判取得進展事先已有預兆,談判開始前,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副總統彭斯聯袂會見劉鶴,相比之下,上次美方代表團在北京,習近平未見,今次接待規格可謂超高;美國財長、商務部長、貿易代表陪同會面,但對中國立場強硬的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未出席。在會面中特朗普還點明要在能源、製造業領域加強貿易投資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合作。
談判中,美方多次放風指中方同意減少2000億美元的美方貿赤,中方雖一再否認,但並未講出另一個數字。現在看,聯合聲明寫明「雙方同意,將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為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這也有助於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美方將派團赴華討論具體事項」。
這裏的「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大量購買」,意味着最終結果雖然未必有美方所說的2000億那麼多,但肯定也不是小數目。但加上「為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似乎讓中方有了體面的下台階。
美國農產品的性價比,在全球確屬領先,且具有穩定供應能力。從中國商務部日前突然終止對美國高粱的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可見,對美國農產品加稅反而會加重國內下游產業成本;至於美國受益於科技創新的「頁岩氣革命」,迅速從世界能源最大進口國搖身一變成主要能源出口國。而中國恰恰需要大量進口能源,為要清新空氣和藍天白雲,去年還爆發「天然氣荒」。美國向中國多賣能源,可謂雙贏,惟這仍然未脫以往中國向美國買貨滅火的舊戲碼。
上周二(15日),就在中美兩國新一輪貿易談判開始前,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就曾表示,「中國可以很輕鬆地就縮減與美中貿易逆差,只要在他們每年總共1.5萬億的進口產品中多多選購美國的產品,少買他們其他那些自由貿易伙伴的產品就可以了……」這番話固然反映了特朗普團隊的單邊主義思維,聽在俄羅斯、歐盟、日本、韓國等中國主要貿易伙伴耳中,恐怕會不寒而慄。
維持現有國際秩序 未來曲折矛盾仍多
對此,劉鶴昨日也安撫其他貿易伙伴稱,中國市場具有高度競爭性,「想在中國市場獲得份額,出口國必須要提高自己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讓中國人民願意買。中國不僅願意從美國買,也將從全世界買」。這也算是中方手中的一張牌,避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不讓美國予取予攜。
平心而論,中國當前的成就得益於現行國際體系的規範,而美國設計和主導的戰後國際秩序也功不可沒。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這一國際體系下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家,進而有了自建體系、分庭抗禮的趨勢,而那種標榜顧全大局、多邊共贏的國際體系,多少也束縛了美國的超強實力,要求其以身作則,自我克制。這也是美國國內對於是否要繼續維持現行的國際體系,一直存在激烈爭議的原因之一。
特朗普身為商人政治家,對美國總體的利害得失是極為敏感和精明的。自由貿易的前提是平等貿易,或者說對等貿易,其團隊正是把握了國內輿論對此的不滿情緒,才有了在多個國際條約中「翻枱」的舉動。而今次打響中美貿易戰,既有這種考慮,也有為國會中期選戰拉票的考慮。中方今次對美方的重大讓步,暫時避免了一場危及國際現行經濟秩序的貿易戰,從某種角度也算維護了有利自身發展的國際現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