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中日外交破冰 東亞和平有望

<轉載自2018513 明報 社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日結束了7年來首度日本之行,今次破冰之旅,給兩國關係帶來實質突破,隨着下半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明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中日關係終將走出多年的低迷陰霾。同時,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的宣言也發出了攜手應對地區和全球挑戰的聲音,預示在朝鮮半島走向和平的同時,東北亞有可能迎來前所未有的合作新時代。

中日競爭到協調 特朗普「居首功」

李克強此行期間,中日簽署了海空緊急聯絡機制、互換貨幣、合拍電影、擴大經濟合作以及中方給予日方2000億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等10份協議和備忘錄;在北海道舉行了中日地方領導人論壇,日方並計劃成立日中官民合作論壇,探討與中方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呼應;安倍和李克強還在記者會上憶述30年前兩人首度相會時的情形,大打感情牌。安倍宣布,「從競爭到協調。日中關係今天進入了協調時代」,李克強也宣布兩國關係「重新起航,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中日關係解凍,以至停頓兩年多的中日韓三國峰會恢復舉行,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中國鑑於與美國的貿易戰,有意修復與日本、印度等鄰國的關係;安倍除為秋季的自民黨總裁選舉要爭取外交突破外,也對日本在朝核外交中被邊緣化感到擔憂。

據日本傳媒統計,在中國輸美商品中,有日本零部件的商品佔總額5.4%,而美國輸華商品中,有日本零部件的產品也佔1%左右。雖然5.4%1%的比例似乎微不足道,但若中美貿易戰升級,必將增添市場的不穩定因素,也必將波及日本電子產品出口,加上特朗普的鋼鋁關稅,令日本經濟也感受到威脅。

另一方面,在歐美公司對內地市場看法漸趨負面的同時,日本公司似乎重燃對華投資的興趣,如本田(Honda)公司就正在中國興建第三家汽車裝配廠。

在中日韓三國峰會上,3國領導人都就維護自由貿易發出了近似的聲音,李克強呼籲「中日韓更應堅定地站在一起,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自由貿易體系,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做法」;安倍則表示,「我們必須確保公平的競爭環境,進一步推動自由貿易」;文在寅更呼籲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日韓自貿區(FTA)談判進程。三國峰會的最後宣言寫明,3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超過全球GDP總量20%3國「認識到自由開放的貿易和投資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將堅守承諾,繼續致力於經濟自由化,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改善營商環境」,重申將進一步加快3FTA談判和RCEP談判。

中日韓自貿談判加速 東北亞和平有危有機

中日韓3國自貿問題,自2013年啟動談判以來一路拖拉,13輪談判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RCEP除中日韓外,還涵蓋印度、澳洲、新西蘭和東盟(ASEAN10國,談判也是進展緩慢。今次中日韓峰會能否為上述談判注入新的動力,加速談判進程,是考驗中日韓3國合作誠意以及經濟引領能力的試金石。

中日韓互為近鄰,3國首都都在兩個半小時的飛機航程內,文化接近,本應具備天然的親近性,但歷史的原因令3國之間橫亘複雜的恩怨,歷史上,日本曾侵略殖民中韓,韓戰時中國站在朝鮮一方,韓日則與美國結盟;除歷史宿怨,中日間有釣魚島紛爭,日韓間也有島嶼紛爭,中韓之間近年更為了薩德反導系統而分歧。

由於美國在日韓分別駐有重兵,既是韓戰參戰方,亦是朝核危機主要當事人,因此,東北亞的恩怨情仇,都與美國有密切關係。中日近年的釣島糾紛,與美方改變中立立場,袒護日方有關;中韓的薩德反導系統糾紛,更是美方直接導致,但現在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反而為東亞和平創造了難得機遇。

今次李克強破冰訪日,日方極盡禮遇,除以政府首腦的身分特別安排會見日皇外,從東京到北海道,安倍幾乎全程陪同,最後親自送機。不過中日兩國關係的結構矛盾並未真正得到解決,典型的例子是雙方今次啟動的避免衝突措施「海空聯絡機制」,就因雙方對釣魚島海域的主權分歧而未寫明適用範圍。中日雙方現在都傾向把領土主權原則與緩和雙邊關係分開處理,中方海警船仍續巡弋釣島海域,解放軍戰機也未停止飛越日本周邊。這既反映中日關係回暖的基礎仍然脆弱,亦彰顯中國外交方針日臻成熟。歸根結柢,在美國駐軍的背景下,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都難有完全自主獨立的外交路線,此外,朝鮮將成為東北亞博弈中的一個新變數,對此,中國的東北亞外交要有清醒的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