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如何看中日關係與台日關係?

<轉載自2018514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

不僅簽了10項新合作協定,還特別安排會見日本天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了彰顯日本對此次中國第二號人物訪日的重視,更親自全程陪同李克強總理在北海道的行程。這還不夠,乾脆破例前往送機,上演了一齣極盡討好中國之能事的「親中大戲」。接待規格之高,簡直媲美之前最重要盟國的元首美國特朗普總統的訪日。

台灣「終究被日本耍了」?

安倍為何如此費心,以超高規格款待李克強,涉及近年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及安倍政府自己的盤算,此部分另文再敘。比較有趣的是,北京的涉台輿論對此充斥着一種論調,認為「最親日」的台灣「終究被日本耍了」、「最不是滋味的是台灣」云云。倘這是網民基於政治立場的自然反應,或許不必在意;然卻也有不少對台政策專家學者也跟着此論調起舞,如此恐怕會影響到北京對台日關係的本質與結構的準確理解與判斷。

這裏所涉及到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究竟中日關係與台日關係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北京的智囊專家們的一個基本認知是,「台日關係(北京一般稱日台關係)從屬於中日關係」。此觀點相當程度是基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台灣與日本的關係,自然不會是和中日一樣的同等關係」的思維。暫且撇開政治正確的討論,客觀而言,此種認知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台灣的涉外關係並不全然受制於中國大陸的對外關係。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台灣的外交空間頻頻受到北京的擠壓,但無論是基於什麼原因,卻仍然擁有一定程度的活動空間。除了還有不算光彩的19個「邦交國」,以及享受遠高於大陸的100多個國家的免簽待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儘管與美國和日本沒有邦交,卻同時與美、日維持着極為密切的關係。以美國為例,不僅《台灣關係法》毫不動搖地延續近40年,近期更有強化與台灣關係的《國防授權法案》和《台灣旅行法》的出爐,印證了台灣的對外關係不全然受制於北京。台日關係亦然:雖然雙方因日本於1972年選擇北京而與台北斷交,不過台日迄今所簽署的協議仍達61項之多。

再者,李克強此次成功的訪日行程,象徵着中日關係,包括經貿關係,已經完全恢復到2012年因釣魚台衝突的爆發導致兩國關係跌至谷底之前的水準。究竟中日關係的全面恢復,是否不利於台日關係的發展,則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有關兩岸關係與台日關係之間的關係,日本學者普遍存在一種認知,即「兩岸關係好,台日關係就好」。其基本邏輯是:兩岸關係和好的時候,北京對台灣在強化與美日的關係上就會「睜一眼閉一眼」,馬英九主政8年與日本簽署了28項協議,包括影響深遠的《台日漁業協議》與《台日租稅協定》,即可見一斑。

就此觀點而言,筆者並不否認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不過中國崛起後,兩岸關係的力量對比日益懸殊,不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存在台海失衡的戰略焦慮,因此也產生強化對台關係的動機。蔡英文總統主政後,北京因不滿小英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屢屢從軍事上、外交上甚至從民間交流上向台灣施壓。如此也造就了美國近期不斷強化與台灣的關係,除了上述的《國防授權法案》與《台灣旅行法》,也核准提供台灣「潛艦國造」所需技術協助等。

毋須贅言,影響台日關係與台美關係的因素不盡相同,基於戰前殖民統治台灣的「原罪」,及缺乏像美國那樣的《台灣關係法》,日本自從46年前與台灣斷交並與北京建交後,在處理與台灣的關係上極為謹慎,不敢踰越向北京所承諾與台北維持「民間交流」的框架,以致在強化與台灣的政治關係上步步維艱;而在更為敏感的安保領域上的台日合作,更是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然而,基於對中國崛起的不信任及台海力量失衡的擔憂,尤其是迎來1960年代以來最親台的安倍首相後,日本強化與台灣關係的氛圍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即使台灣處在日本始終無法完全放心的馬英九主政時期,仍不忘盡力強化雙邊的關係,以避免馬政府「倒向中國」。

到了蔡英文入主總統府後,台日關係迎來了數十年一遇的「黃金時期」,東京更是對此抱持極高的期許。儘管台灣在解禁日本食品進口限制議題上一直不得其門而入而停滯不前,日本仍頂着北京的壓力,既將「交流協會」改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又派遣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訪台。不過,自從中日關係於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明顯和緩勢頭後,這些強化與台灣政治關係的舉措就停止了。

中日關係如今在李克強此次訪日後獲得全面恢復的機遇,尤其是安倍還期待下半年訪問北京,且更盼望邀請習近平於明年6月出席G2020國集團)峰會時以國事訪問的形式訪問日本。不難預測,在東京「有求於中國」的氛圍下,日本不會在此期間繼續尋求進一步提升與台灣的政治關係。

台日沒有發展空間?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雙邊的實質關係並非沒有發展的空間。除了「不敏感」的經貿關係、地方交流和文化交流會進一步繼續推動之外,即使「敏感」的安保領域也存在拓展的空間。台、日雖然沒有邦交,然基於毗鄰東海,為了「防範意外」,雙邊的智囊都認為就安全領域的對話有其必要。適值本月台灣國防部轄下的「國防安全研究院」成立,該研究院與日本防衛研究所等建立起制度化的「台日安保對話機制」,本身就存在想像的空間。

作為東亞兩大國的中國與日本的關係,如今走到了全面恢復的歷史拐點,對東亞區域的和平無疑是正面的。然而,中日各自的國家戰略並不因此而改變,反映新時代中國「全球治理」思維的「一帶一路」仍會繼續推進,日本着力的以牽制中國為主軸的「印太戰略」也不會停止。基於對拒絕民主的中國崛起的不信任,以及兩岸統一不符合美日的國家利益與其亞太區域戰略方向的基本思維,如今中日關係雖然迎來「小陽春」,但並不意味着日本會改變或放緩推動發展與台灣「民間框架」下的親密友好關係。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中日關係與台日關係之間並非單純的從屬關係了。

(作者facebookhttp://http://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微信公衆號:林泉忠公衆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