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置業靠父幹 慎防輸兩代

<轉載自2017930 明報 社評>
樓價高企置業艱難,買樓「靠父幹」愈益普遍。很多「慈父良母」不惜耗盡積蓄,又或將自住單位加按,協助子女支付首期「上車」,盼望子女「有樓在手」,可以安享中產生活,一旦低估樓市風險高估還款能力,有可能兩代齊輸。「父幹」加上發展商提供高成數按揭,成為不少年輕人「上車」的希望,可是這塊踏腳石其實未必如想像穩陣,置業夢隨時變成債務陷阱。政府有責任提醒市民風險,若有需要更應針對高成數按揭出招。
父母協助子女置業 不應勉強孤注一擲
本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連升17個月,連續10個月「破頂」,今年以來樓價累積升幅一成,中小型單位樓價升幅加快。樓價不斷上升,加上近年金管局多次收緊按揭,年輕人單靠「苦幹」儲夠首期上車愈益困難,唯有靠「父幹」幫忙。新近調查顯示,本港有45%未置業人士擬靠「父幹」上車,當中超過六成計劃購買600萬元以下住宅單位,估計「靠父幹」買家比例只會有增無減。金管局最新發表的半年報告亦認為,年輕人依靠父母「打本」置業,已變得愈益普遍。
港人重視買樓置業,意識根深柢固。很多中產家庭父母也樂見子女置業,延續中產階級地位。買樓置業應該量力而為,不過本港樓價實在太瘋狂,年輕人難靠自身力量買樓,父母手上若有充裕資金,出錢協助子女置業,當然無可厚非。父母希望幫助子女,乃人之常情,惟必須仔細考慮自己和子女的財政能力,更應該提醒子女注意風險。子女也不應該勉力而為,如果只是因為眼見樓價飈升,擔心錯過「上車」機會,勉強「靠父幹」置業,風險其實相當高。金管局對「置業靠父幹」表示關注,一大原因正是目前很多年輕人買樓用的資金,都是靠父母將自住物業加按套現得來。
由於金管局對銀行加按有相當嚴格的規管,銀行業因此面對的系統風險並不高,真正風險在於家庭和社會層面﹕靠父母借貸和充當擔保人幫子女置業,將削弱整個家庭抵禦收入衝擊的能力,尤其是父母輩可能快將退休,再無收入,一旦本港經濟環境惡化,子女財困無能力供樓,不僅可能輸掉積蓄,還會連累父母,兩代家庭同時遭殃,樓市爆煲對社會穩定的衝擊和破壞也將更大。樓市何時轉勢,誰都沒有水晶球,不過花無百日紅,低估樓市風險,有可能損失慘重。政府難以控制父母協助子女買樓現象,然而適時提醒市民留意「靠父幹」的風險,實乃基本責任。
關注高成數按揭 慎防變糖衣毒藥
今年5月,金管局針對「靠父幹」上車,收緊按揭規定,申請人如果仍有按揭未供完,又或有擔保其他按揭,新申請的按揭成數上限將降低一成。措施理論上可增加父母加按幫子女買樓的難度,惟實際成效有限,原因是「慈父」的物業已接近供完,加按套現難度不高,加上近年發展商為了催谷一手樓銷情,提供高達八、九成按揭,即使父母加按借貸所得金額少了,也足夠子女首期「上車」。
發展商的高成數按揭,驟眼看來相當吸引。為了吸引買家,有些發展商還會提供特別供款安排,例如首3年只供利息,不用供本金,不過這些高成數按揭的利率,往往遠高於傳統銀行。早前消委會指出, 一個約850萬元的單位,以25年按揭計算,發展商按揭比起銀行按揭,有可能要多付逾500萬元利息。年輕人「靠父幹」上車,倘若高估還款能力,除了自己身陷窘境,也可能連累家人。發展商高成數按揭的資金,一般由公司自身或財務公司提供,毋須依靠銀行,政府和金管局應積極考慮應對措施,包括提高貸款予發展商的利率及資本要求,控制風險。

「置業靠父幹」是樓市狂潮下又一不健康不正常現象,政府要治本,長遠仍是盡快覓地建屋,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壓下樓價,減輕年輕人置業壓力之餘,也可令公眾從新認識到買樓穩賺不賠只是迷思。社會整體同時更應反思「萬般皆下品,唯有置業高」的觀念。如果子女有靠譜的創新意念,為人父母者用同一筆錢鼓勵子女創業打拼,也許更有價值。今天本港需要的,是多一分企業家精神,少一分炒賣投機心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