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民進黨新「兩岸政策」可能走向

<轉載自2015123 明報 中國版 撰文: 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121日在停擺半年之後重新啟動,其產生的決議除敲定該黨執政的13個縣市,將比照高雄市正在籌設的「兩岸小組」,來處理兩岸事務及推展兩岸交流外,本來比較引發外界關注的議題,如是否凍結「台灣前途決議文」或擬定新的決議文,甚至做出「九二共識」的替代方案,來因應日益迫切的「民共交流」及2016年大選,都沒有在會議中討論,是讓關心者覺得民進黨對北京的立場好像仍在原地打轉。

可是對這次會議的討論及決議,筆者還是有不同的解讀,認為這項會議的結局應是該黨有心處理其涉陸政策跨出的第一哩,我們姑且稱這是民進黨新的「兩岸政策」。另外,筆者也在該會討論及決議的過程裏,發現該黨在新的政策帶領下,將會出現的幾個走向,分析如下:

求得台灣民眾放心

首先,是評估「該黨執政的13個縣市,將比照高雄市正在籌設的兩岸小組」來運作的政治意義及其政策可能的走向。如依蔡英文的說明:這是擴大執政縣市處理兩岸事務的能量,會強化人民對民進黨處理兩岸事務的重要起點,那麼這項政策意義便是「一魚雙吃」:一是讓民共交流,不管是「民去」或「共來」,先有接觸窗口,建立實質性的兩黨交流;另一便是因兩岸縣市交流不太具政治敏感性,如促成民眾對此的信賴度後,不但可建立另一種交流機制,即「地方取代中央」來進行兩岸未來的交流合作,且運作順暢後,也可將未來的經驗與內涵逐漸填入蔡英文倡導的「台灣共識」,求得台灣民眾放心。

談到這樣接觸不能不知道的是,從兩岸目前交流的經驗,北京的確並無規範兩岸地方的交流,必須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因為這是低層次的城市交流,所談議題也限於地方事務,不具政治性,所以過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拜訪高雄市長陳菊,或民進黨籍市長前往大陸推銷農產品、晤見當地官員,從沒聽說有一些前提條件的提出。只有在「九合一選舉」後,國台辦發言人在記者會上被提問時回應:台北市長柯文哲如赴上海做城市交流,需先認同「九二共識」,而這樣的要求至今也只提到台北市而已。

冀求中共覺得滿意

其次,這項決議最具政治意義的,就是用了「兩岸小組」的名稱,說明民進黨求變的用心與進取的謀略。名稱若用「大陸」取代「中國」,是步國民黨後塵,不會在民進黨內部取得支持。但用「兩岸」一詞,實質上有「對等」及「主權隱含」意義,不會導致台灣矮化結果,而且某種程度上,也迎合了北京的需求,1981年的「葉九條」就首創「海峽兩岸」一詞。

如果這個「兩岸小組」在兩岸地方事務上運作順利,也就不能完全排除民進黨中央會順水推舟,將中國事務委員會及中國事務部的「中國」二字改成「兩岸」,冀能讓中共滿意。

尤重美國可以接受

再來,民進黨新的「兩岸政策」未來另一個走向,則是朝「美國可以接受」的方向邁進。蔡英文在會中曾特別強調:民進黨應盡早擬定美、中,特別是美國可接受的兩岸互動策略,這說明蔡在美中台三角互動裏,較在意美國的反應。

雖然,美國一些退休官員或學者均表示,美國不太會介入或干涉台灣內部事務,但在台灣「九合一選舉」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繁忙之際,還是聽取了選舉相關簡報,並鼓勵北京和台北當局要持續建設性對話,但雙邊互動的範圍、方式和速度,還是要能讓兩岸人民接受,這也說明美國對台政策也有其規劃性。

因此,當蔡英文準備今春訪問美國時,「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都說,奧巴馬政府準備強化與民進黨的溝通,並鼓勵蔡英文找出方法以縮小她的政黨與大陸的歧見。


民進黨這次尋求其兩岸政策邁向質變,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如果最終的改善結果,導致蔡英文贏得2016年大選,並能妥善處理兩岸關係,那才是台灣走向和平穩定的一大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