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5年1月20日 AM730 欄名:審計密探CIA 撰文:Bittermelon>
或許是陳先生那一代人受到「四仔主義」的影響吧?這裡講的四仔不是鹹片,而是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在大學生之間流行的人生四大目標,即是擁有屋仔(置業)、老公仔或老婆仔(結婚)、車仔(買車),以及生番個仔(生育)。簡單來說,其實是要讓自己躋身中產階層。有此想法的朋友,眼見時下堂堂大學生不努力賺錢向上爬,反而紆尊降貴與基層市民爭公屋,自然覺得他們放棄自己。
可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收入的升幅遠遠追不上樓價的升幅,加上物價高企,即使中產也感到置業艱難,只要計計數就能明白,就套用陳先生的例子來說說吧。現在樓價高企,在新界買個二手上車盤,怎麼樣也要300萬元左右(但朋友說已經很難找了),假設向銀行借足九成按揭並加借按揭保險,而且購買的樓宇樓齡不太舊,還款期可以拖至最長30年期,以目前最優惠利率5.25厘減3.1厘計算(即是2.15厘),每月供款額大約要10,545元。可是,要成功取得按揭,還需要通過金管局要求的壓力測試,即以現行利率加3厘計算,而每月供款額必須低於其每月入息的60%。按此計算,最低每月入息至少要25,443元。假若樓價升至350萬元,最低每月入息將升至29,684元。
好了,現在一位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約有1.5萬元,若要在工作6年後薪金達到2.5萬至3萬元水平,每年工資平均至少要有10%至17%升幅才成。有沒有可能呢?以會計業為例,若畢業後能進入大型會計師行任職,因為升遷相對較快,相信4至5年就能達標。即使在中小型會計師行或中小企任職,雖然起薪點未必過萬元,而且升遷相對較慢,要6年達標似乎有少許困難。不過,只要肯努力工作和考試,累積了幾年經驗後再轉工,即使工資未能達標,但相信也不會相差很遠。
其實工資還是其次,最頭痛是首次置業開支。以上述300萬元上車盤為例,一成首期要30萬元,加上地產代理佣金3萬元、印花稅4.5萬元和律師費5,000元,首次置業開支大約要38萬元,這還未計算管理費和水電煤按金,裝修費和購置傢俱開支等。若樓價要350萬元,首次置業開支更高達47萬元。試想想,一位工作了6年的青年,要儲蓄這筆首期,平均每年要儲6.4萬至7.8萬元,即是每月平均要儲5,300元至6,500元。由於頭幾年收入有限,而且大學生普遍要向政府償還grant loan,又要支付家用,還要花錢進修,即使慳吃儉用也未必儲夠首期。當然,若果是「公一份,婆一份」,兩夫妻一起儲錢的話,置業目標就較易達成。可是,未置業前也有住屋需要,近年私樓租金昂貴,每月支出已佔了入息一大部分。青年未必打算一世租住公屋,但由於租金較私人市場便宜很多,節省下來的租金有利於儲錢做首期。
大學畢業生申請公屋,瓜瓜並不認為他們是放棄自己,相反是為居住需要作出的理性選擇。上一代不斷以自己的想法來批評下一代,卻沒有想過青年對獨立居所的渴求。青年在社會無權無勢,只能在惡劣環境中拼命掙扎,與其說他們胸無大志不思進取,倒不如問問我們的特區政府,有沒有真正關心過他們的需要。其實不問也知,找些不諳青年想法的人把持青年事務。此外,在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中,除了青年宿舍外,未見有甚麼具體政策去解決青年住屋問題,反而不及恒基兆業(012)主席李兆基般積極,捐地建屋售予在職青年,並且與慈善團體合作興建青年宿舍,實在不禁令人懷疑,政府是否漠視青年住屋問題。
究竟是青年放棄自己還是政府放棄青年,請讀者自行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