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柯文哲造神背後 藍綠政治惡鬥

<轉載自2015131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撰文:趙晨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特邀撰稿人/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
台北「柯神」現在很紅,不管走到哪,都會有鎂光燈和人潮聚集,台灣各家電台、電台爭先恐後拉他做專訪,他的「語錄」總是攻佔各大網站、報紙的顯著位置。
台灣的媒體向來以政治立場鮮明著稱,長期以來往往只問藍綠、不分是非,為何卻突然如此青睞起號稱「超越藍綠」、「政治素人」的柯文哲,不惜用大量黃金時段與版面包裝追捧他?此種反常現象恐怕不能僅靠其個人魅力來解釋,幫柯文哲造神的運動背後,掩藏着藍綠各方的政治算計。
藍營挺柯 稀釋蔡英文支持度
國民黨的盤算是,朱立倫已決意不選下屆「總選」,黨內再也難挑出能挑戰蔡英文的候選人,與其屆時將「總選」寶座拱手相讓,不如試着把柯文哲供上神壇,讓他的光環使蔡英文黯然失色,看能不能混水摸魚。
此次台北市長選舉不難看出,支援柯的選民與民進黨傳統票源重合度很高。如能讓柯的勢頭起來,野心膨脹,最好是能煽動其參選「總選」,必能對民進黨和蔡的支持力量形成稀釋效應,國民黨則有機會在下屆「總選」選舉中漁翁得利、亂中取勝。
民進黨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台北是國民黨的傳統大本營,是其黨政資源最集中,也是政商勾結最嚴重的區域。挾高票當選的柯文哲,如今自信心爆棚,上台後為樹立鐵腕形象大搞清算,對涉嫌馬英九、郝龍斌等國民黨高層的市政弊案高調查處。
民進黨試圖通過塑造柯文哲鐵面無私的形象,刺激其好大喜功之心,鼓勵他長期衝在追打國民黨的第一綫,以期形成對國民黨的持續壓制之勢。
民進黨煽動 衝綫打擊國民黨
國民兩黨「捧柯」的算計,互相都有所察覺。蔡英文等民進黨人士會時不時會敲打柯文哲,126日蔡英文剛剛針對柯關於「監聽可以『先斬後奏』」的言論進行了駁斥,顯示民進黨也在警惕擔憂柯的野心過於膨脹、不受控制;而國民黨則煽動台北市公務員隊伍對柯的強勢作為表達不滿,開始對柯的挑戰進行反制,致使台北市政府的執行力堪憂。

無論如何,柯文哲選前關於讓台北成為「藍綠非軍事區」的承諾更像是一句玩笑,台北已成為藍綠火力聚集的「主戰場」。柯文哲看似左右逢源,其實已深處藍綠衝突漩渦的中心,台灣中間勢力要想跳脫藍綠的羈絆,如同孫悟空跳出如來佛掌心般艱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柯文哲2016不參選總統 主張兩國一制

<轉載自20151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雜誌專訪,暢談兩岸關係、中國共產黨等多項議題,談及2016年總統大選時,柯P明確指出,自己不會參選,希望台北市能成為藍綠「非軍事區」,他也會盡量保持中立。

這項專訪29日在《外交政策》網路版發表,訪問於20日在台北市府大樓,以中文與英文雙語進行。

據《自由時報》報道,專訪詢問兩岸關係的議題,柯文哲表示,如果你問「一個中國政策」,必須要回答什麼是一個中國?就像女生被嫁到別人家時,必須要跟他說那個家庭長什麼樣子。柯P強調,兩岸合作比統一重要,如果達成統一卻沒辦法合作,一點意義也沒有。

柯文哲有張自己搭捷運的照片,意外瘋傳於大陸,引發熱烈討論,柯P專訪時認為,這就是文化差異,一個官員搭捷運有什麼好奇怪的?因此,有人談到「一國兩制」,但或許我們該談的是「兩國一制」,我們必須縮小差異。

柯文哲也說,他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比他們多數黨員還多,因為他看過很多共產黨歷史的書。柯P認為,共產黨不是敵人,而是客戶(client),無論喜不喜歡,中國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於台灣對中國的影響,柯文哲指出,保有自由民主的台灣,有助於影響中國歷史發展,有人認為中國不適合普選,但台灣都已經選了5次總統;也有人說中國不文明,但看看台灣的捷運站,比紐約地鐵還要乾淨。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善用盈餘謀劃未來 勿再寬免公屋租金

<轉載自2015130 明報 社評>

財政司長曾俊華行將發表下年度財政預算案,鑑於他再一次「估錯」預算收支,本年度將有大量盈餘,在民粹當道之際,預期政客為了選票,極可能會慷納稅人之慨,要求曾俊華「派糖」。財政資源應該用於有需要之處或投資未來,證諸過去「派糖」多年,形同浪費,曾俊華要頂住政治壓力,勿再順從政客的無理要求,特別是今年不應該再實行「公屋租金寬免」,匡正過去幾年扭曲了的公屋租戶權利與義務關係,使之重回正軌。

前任派糖形同浪費 現政府勿重蹈覆轍

本年度預算案,曾俊華原本估計有91億元盈餘。不過,各方傳來消息,包括會計專業界別的估計,本年度盈餘遠超原先預期,估計多達600億元至超過700億元不等。較早前,政府已經宣布把今年從外匯基金分得的270億元,撥入新成立的「房屋儲備金」,用以應對未來10年興建約30萬個出租和資助單位的財政需要。若把這筆錢計算在內,則本年度財政盈餘將接近1000億元,再加上政府財政儲備已經接近8000億元。因此,以「水浸」形容政府的財政狀,基本切合事實。

府庫充盈,衍生了如何善用辛勤累積的資源以有益於整體社會的問題。前任特首曾蔭權任內「派糖」,甚至派錢,7年內派出約2000億元,但是並無解決根本問題,反而使深層次矛盾惡化。當年政府罔顧財政紀律,浪費公共資源種下惡果,現在政府仍然要逐步匡正和清理;這個教訓,梁振英政府切勿重蹈覆轍,要使有限資源用於有需要之處,並非為討好市民而隨意分派。

事實上,本港正在面對和日後要應對的諸多狀,都需要大量資源。例如人口老化不可逆轉,老年社會對醫療服務大幅增加;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最近就表示,未來2030年,預計需要增加60008000張病才可以應付需求。另外,環繞人口老化,還需要增設更多安老護老設施等。單是應對老年社會問題,政府把部分盈餘投放在興建醫院,增加病,是責任所在,也肯定是市民對政府的期望。

去年2月曾俊華發表本年度預算案時,預告一次過紓困措施將逐步取消,當時取消了實行多年的電費補貼、公屋免租由前年兩個月減為一個月;今年消息傳來,曾俊華繼續減少所謂紓困措施,其中公屋免租傾向徹底取消。若落實,在下一個財政年度,公屋租戶就不會再獲租金寬免。曾俊華這個構思值得支持,希望他堅持落實,重回嚴守財政紀律和正確的理財軌道。

政府給公屋寬免租金始於2008年,本年度已經是第7年,寬免由一個月至兩個月不等。據非正式統計,當局因此少收公屋住戶租金接近120億元!這一大筆錢,並非由天掉下來、地長出來,而是最終由納稅人埋單。近期確定的10年建屋計劃,顯示房委會陷入財政困境,這筆錢若非免租花掉,就可以減輕公共財政的負擔。

公屋租金低廉,相對於無緣入住公屋的中低收入人士需要負擔高昂租金,公屋已經成為一種福利;若再免租,則成為雙重福利。至於那些租住私樓的市民,卻承受連年加租之苦;從公義角度,公屋租金就不應該寬免。另外,公屋租戶若遇到特殊情,暫時無能力繳交租金,房委會有既定機制處理可以協助這類租戶渡過難關;至於領取綜援的住戶,本已毋須交租,對他們並無影響。

公屋戶享雙重福利 對私樓租客不公平

公屋政策的基本精神,是以公共資源協助有需要的人解決居住問題。因此,富戶政策、公屋租戶較容易購買居屋,以至構思中的綠表置居計劃等,都是鼓勵有能力的公屋租戶交還單位,另行分配給有需要的人。放在這個基本精神檢視公屋租戶的優渥地位,若他們再享受免租優惠,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近日申訴專員公署揭發有公屋戶三父子,透過長者優先配屋計劃,由三人一個單位變成一人一個單位,也有公屋單位由坐擁300萬元私樓的富裕兒子繼承居住等。申訴專員揭露這些不合理佔奪公屋資源的情,只是冰山一角,可是若寬免公屋租金,類似自私自利的人和富戶同樣受惠,對於捱住私樓貴租或棲身「房」的市民,真是情何以堪?絕不公平。

曾俊華傾向下年度不再寬免公屋租金,方向正確,期望他頂住政治壓力而做得到。現在民粹當道,政客只求眼前選舉利益,不會顧及長遠大局;另外,今年是區議會選舉年,公屋這個大票倉,政黨、政客為了選票,都會籠絡公屋居民,對當局不再免租或許會有反彈。因此,取消公屋寬免租金,無可避免會有阻力。曾俊華應該迎難而上,緊守財政紀律,做對的事,不再搞偏離原則的派糖和派錢,讓政府把有限的資源用於必需之處,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整體民生。

Public Housing rent remission

FINANCIAL SECRETARY John Tsang first forecast a surplus of $9.1 billion in this year's budget. However, according to various sources, this year's surplus may reach $60 billion and even top $70 billion, far exceeding the original estimate.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earlier it had put $27 billion from the Exchange Fund into a newly-created Housing Reserve so that the authorities will have the money they need to carry out their plan of building around 300,000 public rental housing (PRH) units and subsidised sale flats in the next decade. This sum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year's financial surplus will amount nearly to $100 billion. Because of this and the fact that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reserves will come nearly to $800 billion, it is basically accurate to say the public coffers are flooded with money.

A question has arisen because the government has huge fiscal surpluses: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utilise such hard-earned money so that society as a whole will benefit? During his seven-year tenure as Chief Executive, Donald Tsang spent around $200 billion on "sweeteners" and money handouts. However, instead of solving any fundamental problems, he worsened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The Tsang administration had no regard to fiscal discipline. In wasting public resources, it did what has had damaging consequences, which the Leung administration is still working hard to rectify and straighten out. This is a lesson to learn. The Leung administration must not make the same mistake. Resources are not inexhaustible. They should be spent where they are needed instead of being wasted to curry citizens' favour.

The government first granted PRH rent remission in 2008.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PRH rent remission has been one or two months' rent a tenant a year. It is unofficially estimated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therefore received nearly $12 billion less than it would otherwise have from PRH tenants. Such a large sum of money does not come from nowhere. It is the taxpayer that must eventually foot the bill. The 10-year housing plan, which th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recently, shows that the Housing Authority is in financial difficulty. Had the large sum of money not been wasted through PRH rent remission, the public financial burden would be lighter.

PRH rents are low. Those in the middle or lower income brackets who have not the good fortune of living in PRH must pay high rents. Therefore, PRH tenancy is a benefit. PRH tenants granted rent remission actually enjoy double benefit. Furthermore, a mechanism is in place under which the Housing Authority can help PRH tenants who for certain reasons are not able to pay their rents duly. As for PRH tenants who are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Assistance recipients, they will not be affected because they are not required to pay any rent.

Populism is now prevalent in the SAR. Politicians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what may immediately affect their advantage in elections rather than the long-term general interest. Furthermore, as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are to be held this year,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ians are likely to ingratiate themselves with PRH tenants for their votes. There may be a backlash against the withdrawal of rent remission. The idea will inevitably meet with resistance. However, John Tsang should rise to the challenge and abide by fiscal discipline. He must do the right thing rather than hand out sweeteners or money. It deviates from principles to do either.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llow citizens to live better, the government ought to use its limited resources where they are needed.

善用盈餘謀劃未來 勿再寬免公屋租金

本年度預算案,財政司長曾俊華原本估計有91億元盈餘。不過,各方傳來消息,本年度盈餘遠超原先預期,估計多達600億元至超過700億元不等。較早前,政府已經宣布把今年從外匯基金分得的270億元,撥入新成立的「房屋儲備金」,用以應對未來10年興建約30萬個出租和資助單位的財政需要。若把這筆錢計算在內,則本年度財政盈餘將接近1000億元,再加上政府財政儲備已經接近8000億元。因此,以「水浸」形容政府的財政狀,基本切合事實。

府庫充盈,衍生了如何善用辛勤累積的資源以有益於整體社會的問題。前任特首曾蔭權任內「派糖」,甚至派錢,7年內派出約2000億元,但是並無解決根本問題,反而使深層次矛盾惡化。當年政府罔顧財政紀律,浪費公共資源種下惡果,現在政府仍然要逐步匡正和清理;這個教訓,梁振英政府切勿重蹈覆轍,要使有限資源用於有需要之處,並非為討好市民而隨意分派。

政府給公屋寬免租金始於2008年,本年度已經是第7年,寬免由一個月至兩個月不等。據非正式統計,當局因此少收公屋住戶租金接近120億元!這一大筆錢,並非由天掉下來、地長出來,而是最終由納稅人埋單。近期確定的10年建屋計劃,顯示房委會陷入財政困境,這筆錢若非免租花掉,就可以減輕公共財政的負擔。

公屋租金低廉,相對於無緣入住公屋的中低收入人士需要負擔高昂租金,公屋已經成為一種福利;若再免租,則成為雙重福利。另外,公屋租戶若遇到特殊情,暫時無能力繳交租金,房委會有既定機制處理可以協助這類租戶渡過難關;至於領取綜援的住戶,本已毋須交租,對他們並無影響。

現在民粹當道,政客只求眼前選舉利益,不會顧及長遠大局;另外,今年是區議會選舉年,政黨、政客為了選票,都會籠絡公屋居民,對當局不再免租或許會有反彈。因此,取消公屋寬免租金,無可避免會有阻力。曾俊華應該迎難而上,緊守財政紀律,做對的事,不再搞偏離原則的派糖和派錢,讓政府把有限的資源用於必需之處,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整體民生。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處理曾蔭權案 切要秉公辦理

<轉載自2015128 明報 社評>

前任特首曾蔭權任內被指涉嫌收受利益及受賄,廉政公署調查接近3年,當局仍未決定怎樣處理;刑事檢控專員楊家雄在立法會答覆議員查詢時,引述前任專員薛偉成說過的「very soon(很快)」來回應。憑此片言隻語,若說當局就「曾案」將有什麼決定,都屬猜測。不過,可以肯定一點,就是曾蔭權的案件並非過去式,而是進行式,案件保持在公的目光之下,當局總要交代有什麼決定、怎樣處理。

香港廉潔備受質疑 更要堅守公正法治

一年多前,薛偉成離任刑事檢控專員時,回答記者提問曾蔭權案件的進展,當時他說調查很快(very soon)就會完成;現在楊家雄同樣以very soon回應議員提問,表面上難以確定案情是否將明朗化。不過,議員提問的大意「是否廉署已經完成調查,律政署正研究調查所得的證據,以決定是否作出檢控」,楊家雄就此回答very soon,這或許可以解讀為案情有了實質進展。

曾蔭權貴為特首,任內被指涉嫌收受利益及受賄,當然備受關注。案件延宕快3年,從一開始,以他的身分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一些特定情,法治以外的因素會否影響案件的調查和處理決定,一直引發猜測,揮之不去。此案的發展,當局最終若決定檢控曾蔭權,則交由司法程序處理,大家等待公正裁決,猜測自會戛然而止;若當局基於包括證據等種種原因,決定不檢控曾蔭權,則當局應該、也有必要詳細解釋,以確切無誤的理由,讓公相信不檢控的決定並無法治以外的其他考慮。

近年發生例如前任政務司長許仕仁的貪腐案,令香港社會廉潔倒退,不單是公的感覺和認知,在國際社會的排名也反映出來。在公層面,廉署在去年111月共收到2190宗投訴,較20132452宗跌逾一成,這是繼之前一年大幅下跌33%之後的再次下滑;下跌情並非某一類別減少,而是各類投訴,包括對政府部門、對公共機構與私營機構等的全面報跌。貪污投訴由2012年的3932宗,兩年內下跌到去年11月的2190宗,累積跌幅接近50%,甚為驚人。在國際社會層面,去年12月初公布的國際反貪腐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14年清廉印象指數,香港在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7,較2013年的第15下跌兩位。這是排名第三年下跌,亦是自1997年以來的17年新低,得分亦連續兩年滑落。

投訴銳減,並非因為本港廉潔程度提高,或當局有大動作使人相信廉潔度出現戲劇化好轉,而是市民未恢復對廉署的信心和信任。同樣地,國際社會評定香港社會廉潔程度倒退,不單是「透明國際」的調查,也在一些城市競爭力排名,香港拾級而下的事實反映出來。香港廉潔程度備受質疑,始於曾蔭權和前任廉政專員湯顯明涉嫌不當情事之後;廉署形象沉落,能否恢復公對廉政的信心,重新贏取國際社會高度評價香港的廉潔度,就看當局如何處理這兩宗事件。

防特首以權謀私 須納防賄例規管

不過,即使如此,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當局對曾蔭權和湯顯明的處理,切勿有「為辦案而辦案」的想法,因為並非只有檢控才突顯對廉潔和廉政的堅持,而是要做到大公無私、毋枉毋縱、公開透明,讓公和國際社會看得到香港堅持和堅守法治原則,彰顯公義。各方要認識到:當局對曾蔭權和湯顯明兩宗案件的處理,事涉重建公對廉潔和法治的信心,重塑香港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十分重要。

當年,曾蔭權曾經委請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檢討防止及處理潛在利益衝突;20125月李國能發表的獨立檢討委員會報告,指出行政長官不受《防止賄賂條例》第3條規管, 「是根本缺陷,完全不恰當,行政長官不應該凌駕於規管政治委任官員和公務員的法律之上」,報告建議立法把行政長官納入該條例,由獨立機構監察行政長官收受利益。當時候任特首的梁振英表示會「認真考慮報告中各項建議,上任後盡快和嚴格地落實」,可是報告發表接近3年,仍然沒有改變。

較早時,官員在立法會答覆提問時表示,律政司及行政署正在跟進獨立檢討委員會的建議,包括研究把特首納入《防止賄賂條例》規管,是否涉及憲制問題,云云。特首和公務員同樣接受《防止賄賂條例》規管,應有法理依據,因為特首位高權重,若有謀私之心而無相應法例規管,現行機制難以制止。當局一旦落實建議,適當地規管特首,對公重建廉潔和廉政的信心,會有促進作用。

Donald Tsang case

WHEN he was Chief Executive (CE), Donald Tsang was alleged to have accepted advantages and bribes. It was nearly three years since the 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 began its probe into the case, but the authorities have yet to decide what to do with it. In replying to lawmakers' questions in the legislative chamber, Director of Public Prosecutions Keith Yeung said "very soon" as Kevin Zervos (his predecessor) had done.

It of course aroused much concern that, when he held the exalted office of CE, Donald Tsang was alleged to have accepted advantages and bribes. The case has dragged on for nearly three years. Because of his capacity and certain circumstances in the Hong Kong SAR, there has been much conjecture from the outset as to whether there are extra-leg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be into or the handling of the case. Such conjecture has persisted. If the authorities decide that Donald Tsang should be prosecuted, such conjecture will cease as legal proceedings will be taken against him and people will await the court's just ruling. If they decide that he should not be prosecuted on grounds of evidence or for other reasons, they ought to give the public a detailed explanation - tell the public exactly why they have come to that decision so that citizens will believe no extra-legal factors have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 is one point worth notice. The authorities must not deal with the Donald Tsang and Timothy Tong cases for the sake of dealing with them. It is not true that they cannot show they uphold clean government and fight against political corruption otherwise than by instituting prosecution. What is important is to maintain high transparency and ensure that justice is done and none is wrongly convicted or acquitted so that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ill know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upheld in the SAR. It must be realised that the authorities' handling of the Donald Tsang and Timothy Tong cases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because it has to do with the restoration of the public's confidence in clean government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eshaping of Hong Kong's image in the world community.

Donald Tsang did commission Andrew Li (who had been Chief Justice) to review how conflicts of interests could be prevented and should be dealt with. In May 2012 the independent panel Andrew Li headed released its report. It is said in the report that it is a fundamental flaw that Section 3 of the Prevention of Bribery Ordinance does not apply to the CE and that is totally improper because the CE should not be above any law that applies to all political appointees and civil servants. It is recommended in the report that the section be made applicable to the CE by legislation and that an independent body should monitor the CE's accepting advantages. CE-elect Leung Chun-ying (as he then was) then said he would seriously consider the recommendations listed in the report and strictly implement them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he had taken office. It is almost three years since the report came out, but things have remained unchanged.

It ought to be a legal rule that the Prevention of Bribery Ordinance should apply to the CE and all other civil servants alike. The reason is that the CE has such power that, under the existing mechanism, he cannot be prevented from feathering his own nest if he intends to do so. That is why he should be bound by appropriate legal rules. It helps restore the public's confidence in clean government and officials' incorruptibility for the authorities to implement the independent panel's recommendations so that the CE must abide by appropriate legal rules.

處理曾蔭權 切要秉公辦理

前任特首曾蔭權任內被指涉嫌收受利益及受賄,廉政公署調查接近3年,當局仍未決定怎樣處理;刑事檢控專員楊家雄在立法會答覆議員查詢時,引述前任專員薛偉成說過的「very soon(很快)」來回應。

曾蔭權貴為特首,任內被指涉嫌收受利益及受賄,當然備受關注。案件延宕快3年,從一開始,以他的身分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一些特定情,法治以外的因素會否影響案件的調查和處理決定,一直引發猜測,揮之不去。此案的發展,當局最終若決定檢控曾蔭權,則交由司法程序處理,大家等待公正裁決,猜測自會戛然而止;若當局基於包括證據等種種原因,決定不檢控曾蔭權,則當局應該、也有必要詳細解釋,以確切無誤的理由,讓公相信不檢控的決定並無法治以外的其他考慮。

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當局對曾蔭權和湯顯明的處理,切勿有「為辦案而辦案」的想法,因為並非只有檢控才突顯對廉潔和廉政的堅持,而是要做到大公無私、毋枉毋縱、公開透明,讓公和國際社會看得到香港堅持和堅守法治原則,彰顯公義。各方要認識到:當局對曾蔭權和湯顯明兩宗案件的處理,事涉重建公對廉潔和法治的信心,重塑香港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十分重要。

當年,曾蔭權曾經委請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檢討防止及處理潛在利益衝突;20125月李國能發表的獨立檢討委員會報告,指出行政長官不受《防止賄賂條例》第3條規管「是根本缺陷,完全不恰當,行政長官不應該凌駕於規管政治委任官員和公務員的法律之上」,報告建議立法把行政長官納入該條例,由獨立機構監察行政長官收受利益。當時候任特首的梁振英表示會「認真考慮報告中各項建議,上任後盡快和嚴格地落實」,可是報告發表接近3年,仍然沒有改變。


特首和公務員同樣接受《防止賄賂條例》規管,應有法理依據,因為特首位高權重,若有謀私之心而無相應法例規管,現行機制難以制止。當局一旦落實建議,適當地規管特首,對公重建廉潔和廉政的信心,會有促進作用。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兩岸經合例會月底台北舉行 應對貨貿爭議 商增中小企合作小組

<轉載自20151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中央社及台灣《工商時報》報道,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昨日宣布,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兩岸經合會)7次例會將於29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將檢視「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執行現況與推動議題進展。據悉,兩岸貨貿第10次正式協商時間、島內食安風暴、新增中小企業合作工作小組等,均列入此次會議討論重點。

「兩岸經合會」規定每半年召開一次例會,由於去年例會在北京召開,按兩岸輪流慣例,今年首次例會將在台灣舉行,雙方主談人分別為台灣「經濟部政務次長」卓士昭及大陸商務部副部長高燕。

台灣主責經貿事務官員透露,「兩岸經合會」目前下設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產業合作、海關合作等6個工作小組。

據了解,「兩岸經合會」例會通常以6個工作小組的工作進展與未來規劃為主,此次除貨貿議題與工作小組業務較為相關之外,還納入食安風暴議題以及討論是否要新設中小企業合作為工作小組。

據悉,貨貿去年底磋商後,一直處於「冰凍」狀態,雙方未進一步溝通,為求在農曆年前「破冰」,台方與談官員將就貨貿下次協商時間,先試探性詢問,至於雙方產業的要價內容則留待下回貨貿正式會談再商議。

據報道,兩岸針對貨貿討論過程中發現,台灣中小企業反對聲浪尤大,為展現誠意陸方也不排除在「兩岸經合會」中討論是否新增中小企業合作工作小組,一方面了解台灣中小企業生態,若加強雙方合作關係,也許有助於ECFA後續協商進度。

另外,「兩岸經合會」將研商下次貨貿諮商啟動時間,台方盼上半年盡速達成兩岸貨貿協議收尾並簽署協議共識,否則明年初有「總統」大選,將憑添變數。島內黨政人士指出,國民黨主席已改選,黨團幹部也有新氣象,黨中央有意對王金平黨籍訴訟案釋放善意,給「馬王政爭」下台階,推動監督條例及服貿氛圍可望有所改變。相關官員表示,倘若兩岸貨貿協議無法在馬英九任期內簽署,當明年新「總統」及新「國會」就任後,貨貿面臨諸多新變數,雙方開放的項目幅度恐怕都有變化。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民調:挺獨及自認台灣人齊創新高

<轉載自20151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歷經去年3月太陽花學運、年底九合一選戰後,台灣最新民調顯示,台灣人支持台獨比率升至23.9%、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升至60.6%,齊創新高。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1992年起,長期對台灣人的統獨立場、國族認同、政黨偏好度進行調查,近日公布去年底的數據。除了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在去年底以60.6%創新高外,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都跌至歷史新低的32.5%3.5%

就長期趨勢來看,台灣人認同之比例,一直都在穩定上升。1992年首度調查時,僅17.6%自認是台灣人,1996年首度總統直選後,即從24.1%暴增至1997年的34%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攀上40%,並與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雙重認同形成拉鋸。

但在2008年國民黨再次執政後,兩岸交流頻繁,令台灣人的認同感不斷攀升,09年突破50%,去年更突破60%。雙重認同則一路下滑,現正面臨30%「保衛戰」。

至於中國人認同之比例,一開始還維持在20%以上,但在總統準備開放直選的1995年,首度被台灣人認同所超越,之後就一路探底;民進黨執政之後,跌破10%,國民黨再度執政後,更跌破5%

就統獨立場趨勢而言,傾向台獨、盡快台獨比例之加總,在去年底達到23.9%,亦創歷史新高;偏向統一、盡快統一共達9.2%,則是史上新低。以長期趨勢而言,支持統一的比例原維持在20%上下;民進黨執政之後,迅速跌破到15%以下;國民黨再度執政後,只能在10%上下徘徊。

在政黨偏好方面,民進黨去年底獲26.7%的民眾認同,超越扁2000年剛擔任總統時的26%,再攀新高;國民黨獲22.9%,則是2004年以來的新低。民進黨立委李俊俋指,這是非常長期的調查資料,能反映出台灣人的看法,馬政府應認清這個現象,不該繼續傾向大陸。

蘇聯特工訪蔣經國 鄧小平也曾來函

<轉載自20151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根據已故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丁大衛的回憶錄,蘇聯特工曾經以記者的身分到台灣走訪蔣經國,而早年留學蘇聯的蔣則告訴丁大衛這件事;在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之前,蔣經國要時任國民黨副秘書長的馬英九告知丁大衛,蔣甚至還當面向丁透露,中國大陸領導人鄧小平則曾託人帶信給他。

這本名為《非正式外交》(Unofficial Diplomacy,暫譯)的丁大衛回憶錄,已於近日內問世,不僅揭露諸多鮮為人知的外交秘辛,也呈現了當時美中台之間的互動真相。

1968年,丁大衛在美國駐華大使館擔任政治參贊,他建議當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多與新聞記者接觸。幾天後,蔣經國笑對丁大衛說,他剛和《倫敦晚報》記者路易斯(Victor Louis)見了面。蔣經國還加上一句,「路易斯的俄語非常流利哦」。

蔣經國笑,是有特殊意涵;因為,丁大衛寫道:「我知道路易斯這個名字,他是惡名昭彰的KGB(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工,來台灣是有任務的」。

19871989年,丁大衛擔任AIT台北處長,他在書中敘述那段時間的兩岸大事,諸如大陸人民偷渡到台灣打工、兩岸紅十字會處理漁事糾紛等。這些,他當時就了解;但「還是有另外一個聯繫管道,我後來才知道」。他寫道,有一天蔣經國告訴他,鄧小平來了封信,向蔣祝賀台灣光復節快樂。

丁大衛認為,這是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居中牽線。因李的母親住在台灣,李不時到台灣來;「未必是居間調解,但是往來帶話」。

丁大衛回憶錄寫道,很多重大舉措,蔣經國在宣布之前會讓丁大衛先知道,包括解除戒嚴。至於開放大陸來台老兵返鄉探親,是在1987年秋天宣布,可是蔣在夏天就讓其英文翻譯馬英九告訴丁大衛。當時馬英九另一個職務是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祕書長。
丁大衛表示,蔣這麼做,「不只是因為他與我的交情,也是要讓華府知道這項重大的政策轉變」。華府獲悉之後,十分肯定,因為這個轉變有助於降低台海兩岸緊張,並具有長遠意義。

丁大衛稱許蔣「有遠見,有智慧,謹慎行事」;又稱蔣「不張揚」,「以平等對待其他的人」。

丁大衛又說,在擔任AIT台北處長之初,他約總統府祕書長沈昌煥吃飯、喝茶、甚至只是見個面,沈的回覆都是「沒空」。他把這情況告訴蔣,沒多久就接到沈主動來電,「大家聚聚嘛」。丁大衛說,那時台北很多要員仍對斷交一事難以釋懷,他們認為美國在1949年背棄了中華民國,1979年又背棄了一次,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再次傷害中華民國,因此他們覺得美國不值得信任。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公務員加薪緣何秘而不宣

<轉載自20151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公務員加薪只聞樓梯響,見到更多的是傳聞和官方的否認,但又沒有正式的方案公諸於,受影響的公務員以及納稅供養公務員的國民,也只能圍觀。原因可能是頂層設計的時候,既要提出條件,又要同時完成改革,但時間愈拖長,不滿的人會增多。

養老保險自供 公務員不滿

公務員基本工資已經九年沒有增加,但並不是實質收入沒有提升,因為目前公務員工資只有三分一來自基本工資,其他都是各種名目的補貼。此刻提出的改革就是要提高基本工資的比例,但同時進行的改革是取消養老保險雙軌制,即改變過去公務員退休由國家包辦,公務員沒有繳納養老保險金的供款,而供款是按基本工資比例繳納的,提高了他們的基本工資,工資升幅部分將會被新增的供款抵消,公務員抵制的情緒可想而知。

公務員收入由於反貪雷厲風行而少了灰色收入,還有反貪導致人心惶惶,士氣本來就低落,如果工資改革不能盡如人意,他們的反彈情緒會更大。本來,給公務員加薪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九年的通脹累加,也應該給他們補回來,可是,公務員的服務水平是否能令到老百姓滿意,定是否獲得國民支持。

徹查空餉難推 加薪失條件

所以,工資改革的前提是徹查空餉,反貪的其中一個重點是揭發各地政府以編制的名額,安插官員親屬掛號在機關,人一天都沒有上班卻白拿工資。而工資改革是中央的政策,各地政府在查處空餉問題如果交白卷,就喪失了提高工資的條件。

改革的複雜性和難處是可以理解的,但關係到幾千萬吃皇糧的公務員,以及納稅人的錢如何使用,為什不可以提高透明度,乾脆把整個方案提出來,讓老百姓評議,相信群的眼光是雪亮的,該給公務員漲的工資,一分錢也不會少給,否則誰給百姓提供滿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