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開放民眾參觀中南海如何?

<轉載自201437 明報 中國版 撰文:王彥晨(作者為台灣資深傳媒人)>

去過陽明山中山樓的遊客,往往會被這座群山環繞之下的精美中式建築深深吸引,事實上,這座建築是蔣介石已故前總統於1965年為紀念國父孫中山誕辰興建,當年是國民大會的會場,也是元首接待外賓或舉行國宴的場所,如今已被指定市立古蹟,並開放民眾參觀。如果不是開放參觀,民眾如何能親近這座由名建築師修澤蘭設計的著名作品。

陽明山中山樓 昔迎外賓今開放

除了中山樓,總統府、台北賓館等過去被視為威權象徵,只有國家元首等政界高層人士進出的場地,現在不但開放台灣民眾入內,甚至港澳和大陸遊客,只要持身分證件,進出極為便利,即使是發生過有人開車衝撞總統府,目前也未聽說有針對大陸客提升安檢舉措。

回顧過去,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曾提出「空間解嚴」,以一連串針對性的舉措,強調「還空間於民」的象徵意義,達到瓦解殖民時期以來的「偽公共空間」;例如將原「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打開士林官邸迎接市民,除正房之外,餘皆開放;此外,還移走了位於市中心仁愛路圓環的于右任像(現置於國父紀念館),還率領一批官員和媒體直接衝到陽明山的蔣緯國別墅前,塑造打擊蔣家違法特權僭建的英雄形象。

當時這些舉措的確為陳水扁帶來一定好名聲。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時代已經過去,為市民爭取公共空間開放,還之於民,一般普羅大眾自然掌聲歡迎。不過,證諸陳水扁後來的行徑可知,他這些都是政治手段而不是尊重法令。

陳水扁倡導 釋放台北公共空間

但無論如何,經過阿扁一番攪和,台北市的確多出許多過去從未能親近的公共空間,直到總統府都開放參觀,島內除軍事要塞和極少數例外,幾乎能開放的空間都已面向民眾。而且,這是無分內外一律開放,即使是大陸民眾,也得以長驅直入。一般沒有軍事顧慮之地,不但對台灣本地人,對大陸遊客也是一律開放。

筆者認為,大陸非常應該發動一波還公共空間給市民運動,由指標性的城市開始試點進行。目前,全台灣可能只有連戰、吳伯雄夫婦及其隨員,曾經步入北京中南海。不知為何,中南海對筆者而言,有種神秘的吸引力,非常希望此生能一遊其中。但我也明白,這可能是個奢望幻想。

兩岸不久前剛舉行過「張王會」、「習連會」,但無論國共兩黨高層再如何會,甚至台灣的行政院陸委員主委也以正式官銜在大陸走動,北京對升斗小民的台灣人而言仍是冰冷而遙遠,其中很容易理解就是這種因體制、黨國機器、統治權力而隔成的階級差異;連戰代表的是台灣的統治階級,中南海象徵的是北京的統治階級,兩者眉目傳情之後,連家也就成為座上賓,但台灣普通民眾,如果不去競逐政治權力,可能幾代都進不了中南海一步。這是現實!

「空間解嚴」打破封閉交流
 
即使如此,我們仍應呼籲,不必對這樣的現實俯首,大陸正在進步,有沒有可能思想解放,學習陳水扁較得人心的「空間解嚴」,開放中南海給民眾參觀,或迎接港澳台遊客入內,讓境外的華人更接近北京的統治權力核心,來破除陌生感呢?這點在妥慎規劃安全可行的方案,有細緻的操作流程,只要有意願,相信技術上應無問題;台北總統府前腹地這麼小,都樂於接待包括陸客在內的民眾,以中南海的面積絕對容得下一定的民眾參觀者。一起吃包子排隊打飯菜不難,難的是統治者的心態改變,將屬於老百姓自己的地盤讓出一點,這才是難邁的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