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一星期的種種爭議,引起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筆者不想重複他人的討論(例如服貿的利弊),但有一種觀點,過去數天似乎是比較少人提及,就是從鞏固新興民主政體的視角,來討論台灣現時的處境;雖然這觀點未必對解決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有直接幫助,但此問題影響深遠,筆者希望先拋磚引玉。
如果我們把威權政體和成熟民主政體視為光譜的兩端,新興民主政體似乎是在兩者之間,兼有兩端的特性。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從第三波民主浪潮中發展起來的新興民主政體,過去一段時間都面對着種種困難。他們遇到的挑戰,有時會像泰國那樣,受着軍人政變和皇室介入影響;有時亦會像烏克蘭那樣,受到俄羅斯這個強大鄰國的影響。
新興民主政權 衝擊多過關難
但內部來看,在新興民主國家選舉中的勝方,亦往往會受到反對勢力挑戰。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這些新興民主政體,有時要面臨示威、動亂、甚至武裝衝突和內戰。
他們有些捱過了這些挑戰而變得成熟,但亦有些地區長期動盪不安,穩定的民主體制無法持續,重新興民主政體倒退回去威權政體(註1)。
如何鞏固新興民主政體,特別是如何保持民主政權的合法性(Legitimacy)、公民在民主制度下的慎思協商(Deliberation)和社會集體決策(Collective Decision)的可能等等,是不少政治學家研究的課題;例如葉劉淑儀在史丹福的老師Larry Diamond曾討論健全的公民社會如何有利鞏固民主(註2)。
相對於其他的新興民主政體而言,台灣的民主化進程是很突出的例子。台灣在轉型過程中沒有經過猶如印尼在1998年那樣的大規模流血衝突。本來一黨獨大的國民黨能過渡轉型做參與民主選舉的政黨(很多原本威權政體時期的獨裁政黨都無法轉型成功)。台灣亦只用了相對短的時間便完成二次政黨輪替(有些新興民主政體在一次政黨輪替後,便遇到種種困難)。即使當年紅衫軍倒扁行動規模甚大,但最終沒有演變成暴動或內戰,反而鞏固了台灣的民主。
台灣這些年來已經有相對穩定的民主政制。好像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2012年公布的全球民主指數排名,台灣在167個國家或地區排名第35,在亞洲是僅次於日本和南韓的民主地區(註3)。當然,單看排名沒有意義,但指數內不少項目,卻值得我們參考。
台灣在選舉程序或公民自由等項目上已可媲美成熟民主地區,但政治文化一項則還需努力。除了內部情況,台灣和內地的關係亦無可避免地成為影響其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的主觀願望當然是希望台灣政制可以穩定發展下去,成為新興民主政體中能平穩地由威權政體成功過渡至成熟民主的例子。
如半個政變 台灣民主堪憂
從這主觀願望出發,再看台灣近日的情況,不免令人憂慮台灣能否度過這一劫。服貿議題固然是經濟問題,但同時亦是政治問題,特別是涉及台灣面對內地的政治問題,本身就有十分巨大的爭議。
學生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如此嚴重,去到要佔據立法院時,套用馬家輝引用綠營的話,那已經是「半個政變」(註4)。之後的發展再到佔據行政院,繼而被政府武力清場。這一連串狀況,如果從上述談到的脈絡來看,就是典型的新興民主政體會遇上的困難和挑戰。盡管現在說以下的話可能只是杞人憂天,但從其他失敗的新興民主政體的例子來看,如果台灣朝野民間應對不慎,最壞的結果或者會是我們要面對台灣的民主政體失效、甚至瓦解的可能。這也是為何筆者不贊成當局佔領民主議會,但既然進佔了,也不贊成當局武力驅離的原因。這種「中間」立場肯定兩面不討好,但似乎是無可奈何的結論。
反對佔領議會 更反武力清場
不幸地,筆者暫時仍想不到有甚麼靈丹妙藥去解決當前的危機。尤其當事件涉及內地因素時,問題更是難以解決。如果問題只在於台灣內部,亦即只是有不少學生和公民不服政府的決定時,在成熟的民主地區倒是有些解決方法似乎可以參詳。例如筆者曾經談及過2011年時美國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的大型反政府示威,便是一個頗為值得參考的例子。當年的示威比例上可能更超過今天台灣的情況,而最後民眾既在法院訴訟,挑戰政府和議會的決定,亦同時發動罷免議員和州長,等於成了變相公投州長的爭議性政策(註5)。當年威州執政的共和黨在各訴訟和罷免過關,證明他們的政策更受民眾接受。相反,如果當年他們輸掉,理應也代表了他們的政策不為民眾接受。
罷免總統可一試 惟門檻太高
理論上,對台灣民眾而言,可以嘗試罷免立委;至於罷免總統,亦可一試,不過門檻太高,甚難推行。另一方面,台灣政府亦可以推動服貿公投。不過,在成熟民主地區,這些罷免案或公投案能有認受性,是因為民眾接受這一套規則,而社會亦可借此辯論各種相關政策或事情的利弊。
但一來台灣各種罷免或公投配套未曾完備,二來涉各種非民主體制內的因素(如內地因素、民眾對政府甚至體制的認受性的質疑),令問題更加複雜。因此,現實上到底應何去何從,筆者不敢妄下判語,只能提供以上資料供讀者思考。
---------------------------------
(註1)例如可參考Diamond, Larry(1999). Developing Democracy:Toward
Consolidation.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當然,踏入2000年後,有更多新興民主政體遭遇挑戰的例子。
(註2)Diamond, Larry(1994). "Towar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5⑶:4-17(註4)馬家輝,《半個政變》,《明報》2014年3月23日
(註5)關於這次示威,可參考筆者於2012年11月1日於本報的文章:《政府不想跪低,讓沉默多數發聲》;詳細情況可參考基維的條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2011_Wisconsin_protest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