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7年12月12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孫興杰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海上絲路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火星15」的發射打破了朝鮮自第六次核試驗之後的平靜,也澆滅了國際社會對朝鮮「和平去核」的最後一絲想像。火星15的發射進一步突顯了朝核問題着實也是美朝之間的問題,半島的和平繫於美朝之間的戰爭時間競賽,最終解決朝核問題的窗口正在關閉。毫不誇張地說,朝核問題一年之間從地區安全問題變成了全球性的挑戰。圍繞朝核問題需要形成大戰略的共識,對於未來的前景、實現的路徑都需要經過大國合作的淬煉,否則國際社會就是在朝核的火山口上「跳舞」。
朝核成美國本土安全問題
2016年1月朝鮮宣布成功進行首枚氫彈試驗(第四次核試),但是這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原因在於朝鮮還沒有邁過核武器小型化以及運載工具的門檻。隨後兩次核試驗及今年7月進行的兩次遠程導彈試射,朝鮮的核導一體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火星15的發射則標誌着朝鮮導彈技術的突破。據測算,該型號的導彈射程是1.3萬公里,也就是美國本土盡在朝鮮導彈威脅之下。
值得關注的是,火星15導彈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美國五角大樓就向特朗普作了簡報,特朗普似乎比較淡定,只是說要關注一下。美國軍方認為,這次發射沒有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帶來威脅。
第六次核試驗後朝鮮的目標愈來愈明確,就是要形成與美國對等的核打擊能力;進一步說是對美國形成核威懾力。從朝鮮的導彈射程發展可以看到,朝核問題已經超越了半島、東北亞,而成為美國本土安全問題。在這個背景之下說朝核是美朝之間的問題也不為過,這是朝鮮在核武上不斷突破的結果,並不意味着中國、韓國、日本、俄羅斯並不是朝核問題的攸關者。
朝鮮擁核在很大程度上是國際關係史上的特例。全世界的小國中有幾個會發展核武器呢?另外,朝鮮以核武器改變了國際關係的規則,尤其是大國與小國的關係。核武器內嵌於大國政治之中,二戰結束以來核武器已經成為「不能使用」的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制止大國戰爭的槓桿。核武國家之間無戰爭,至少二戰後70多年來並沒有被「證偽」。
「和平去核」競賽
最近兩三年朝鮮以核導技術的發展來突破「無核化」,核武器從「外交的武器」變成了「武器的外交」。除了國際社會空前嚴厲的制裁措施之外,20多個國家驅逐朝鮮外交人員,有了核武器的朝鮮成了一個沒有外交的國家。
即便如此,朝鮮發展核導的意志並沒有絲毫鬆動。火星15的發射,其意義不亞於第四次核試驗,朝鮮導彈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外界估計。類似於火星15這種型號的導彈,只有少數國家才能生產。朝鮮核導技術的發展讓「去核」變得愈來愈不具有可行性,「和平去核」與朝鮮核導發展之間形成了競賽。聯合國安理會2375號決議無疑對朝鮮經濟發展造成影響,但是經濟制裁的效果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
無大國共識 無核化難成功
「武力去核」無疑會引發不可控的戰爭。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利說,如果戰爭來臨,無疑會確保徹底摧毁朝鮮。但是朝鮮對美國正在形成核威懾力,雖然美國依然將軍事作為選項之一,但動武帶來的風險遽然增加。核武器制止戰爭的邏輯也在發揮作用,中國、韓國在防止半島生戰上是有共同利益的,日本對於朝核的利用也只能止於「國家正常化」的政治動員,而不是參與到美國可能對朝鮮的戰爭之中。看看朝鮮核導射程的「圈層」,各國的外交政策也一目了然。
朝鮮去核的窗口期趨於關閉。「無核化」的含義從朝鮮「不發展核武器」到「放棄核武器」之後,朝核問題就變成了對大國政治的考驗。沒有大國的共識,無核化就難以成功。集體行動的邏輯在朝核問題上顯露無疑,火星15發射後聯合國安理會的緊急磋商過程中,美國要求各國切斷與朝鮮的所有聯繫包括石油。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認為,經濟制裁的擠壓效應已經耗竭了,還是要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
朝核問題正在進入「2.0時代」。各大國需要直面這一現實,並對此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
朝鮮核武器的威脅是一方面,而各國對朝核威脅的認知是另一方面。如果認知不一致,甚至是衝突的,必然會造成一種結果,就是將朝核問題「工具化」。「2.0時代」的朝核問題不會也不可能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的工具或者棋子,而是對當下國際社會最尖銳的挑戰。如果不接受朝鮮的核武器,那就需要形成無核化的統一戰線,協調行動,「無核化」不能停留在口號層面,更不能成為大國推卸責任的藉口。
「朝核2.0」 東北亞格局再平衡
朝核「2.0版」無疑會帶來戰略性連鎖反應,東北亞的大國格局會再平衡,而從失衡到再平衡的過程必然會有重大風險。可以看到的是,朝鮮核武器之路是有清晰明確的大戰略,而無核化則缺少大戰略的理念、共識和行動。從國力來說,朝鮮與國際社會是極度失衡的;而從大戰略實施來講,國際社會與朝鮮也是失衡的。雙重的失衡帶來的結果就是,一個在經濟上微不足道的國家居然能夠造出核武器以撬動國際格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