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特朗普的「任性」 與中國戰略機遇期

<轉載自20171212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近日兩件事頗耐人尋味:一、韓國總統文在寅本月13日起對中國進行為期4天的國事訪問;二、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引起的風波。

前者被媒體稱為「尋根之旅」,文在寅將到訪重慶。韓國媒體稱,此行是要尋訪「建國之根」,而韓國「根在中國」,可說是對華示好的極致。須知,因為執意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前一階段中國軍方甚至以軍演回應。也由是,這堪稱中國「化干戈為玉帛」的傑作。

後者引起風波,連西方媒體都說「特朗普引爆政治核彈」、「點燃了中東的火藥桶」;英、法、德等美國盟友的領導人第一時間譴責特朗普;伊朗最高領袖指「美國和以色列挑起中東戰爭」;聯合國安理會火速召開緊急會議,會上美國、以色列成為眾矢之的;以色列遭到3枚來自加沙地帶的炮彈襲擊,以軍出動坦克、戰機報復;巴勒斯坦遊行民眾與以色列軍警發生衝突,數十名巴勒斯坦人受傷……

中國戰略機遇 與美國分不開

內地「環球網」發文題為〈特朗普「任性」決定點燃中東怒火 危險後果受到多方警告〉,形容此舉「打開了地獄之門」。筆者以為特朗普「任性」或可成就中國新的戰略機遇期。中國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國際地位日隆,確實來自其國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並且都與美國分不開。

戰略機遇期一:197810月至19896月。

以鄧小平訪美為標誌,中國師法美國為首的世界先進國家治國優點而不問(昔日)敵我,加之國力孱弱對美沒有威脅,在各國包括美國配合乃至幫助下一路狂飈疾進,迅速休養生息站穩腳跟發展國力。

戰略機遇期二:2001年至20171月。

20011月小布殊上台,將中國由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定義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改為「戰略競爭對手」,拉攏日本、韓國、印度、台灣合圍中國,甚至將部分原瞄準俄羅斯的核彈轉向中國……直至是年「911事件」突發才逐漸調整對華策略,乃至後期昇華出美中和諧和弦的最高音……

20171月至今:筆者認為將會是第三個戰略機遇期。

商人特朗普登上美國總統大位,給中美關係帶來從未有過的不確定性,尤其在特朗普競選總統期間對華的一系列「大不敬」放話,乃至延攬「美中必有一戰」的「狂人」班農為第一策士,組建對華強硬派充斥的執政團隊,一時各國皆憂美中火併。孰料世人接下來卻為看到美中元首互訪中的親密表現瞠目結舌。特朗普「任性」幾成主旋律:上任第一時間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協定)、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強行構築邊界牆、撕毁雙邊協定硬要重新簽訂兩國自貿協定、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能否把握機遇 還須中國審時度勢

西方某些對華強硬派曾悻悻表示:中國崛起到今天這般地步,乃拜美國「911事件轉向」與「兩伊戰爭拖累」之賜;如今此兩點可以休矣,當可全力對付中國。孰料一個商人(特朗普)的「任性」又重蹈覆轍,其最新之「耶路撒冷任性」在美國剛從敘利亞戰爭脫身之際卻又自陷麻煩,客觀上給了中國「第三個戰略機遇期」。

於是人們終於看清: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來自偶然事件和個人因素。但是能否把握戰略機遇期,歸根結柢還須中國的審時度勢之主動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