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實力主義——習近平時代對台政策新思維

<轉載自20171211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共十九大開啓了奠定習近平歷史地位的新時代,兩岸議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藍圖中如何定位,尤其是未來5年乃至10年的新時期兩岸關係將何去何從,北京是否會在明年「兩會」之後出爐新的對台政策,以打破兩岸自從去年蔡英文主政之後陷入的「冷和平」狀態;會否發表比過去「江八點」、「胡六點」更有前瞻性與有效性的新概念「習××」,以概括新時期對台政策的方略,備受海內外高度關注。

其實觀察過去5年來北京對台政策的調整變化,尤其是因應2014年台灣爆發的「太陽花學運」以及2016年蔡英文的上台,北京單方面所積極推動的「兩岸融合發展」的力道,彰顯習近平時代對台政策的新思維及特徵已呼之欲出,這就是——「實力主義」。

「實力主義」原本是「崛起」時代中國的外交戰略方針從鄧小平時期的「韜光養晦」,逐漸調整為「有所作為」以至「奮發有為」的過程中,在處理領土問題及其他對外關係上所展現強勢作為的新應對特徵。近年中國因應東海局勢派遣海警船在釣魚台列嶼海域巡航的常態化舉措,及在南海填沙造島的作為,甚至是在應對韓國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事件上對樂天集團採取的「制裁」等,都被視為「實力主義」的表現。
應用在對外關係上的「實力主義」在現階段所突顯的主要特徵,是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力量來影響他國可能涉及中國利益的外交政策,包括以懲罰的方式來應對「不聽話」的外交行為。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實力主義」如今的一大轉變,是已不僅應用在對外關係上,也開始逐漸應用在對台政策上。筆者預判這將成為十九大後日趨明顯的習近平時代對台政策的新思維。

過去北京拉攏台灣人民的做法仍是以傳統的「統戰」為主軸。去年8月訪台的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長沙海林在解釋何謂「統戰」時,指出「統戰」的三大特徵:一是盡可能地團結最大多數人;二是尋求最大公約數,即尋找彼此間的共同點;三是盡可能地變消極為積極,爭取更多理解和支持。毋庸置疑此解釋當然是官方說辭,「統戰」的目的還包括達到裂解對方勢力及「為我所用」等更為進取的意圖與作為。不過話說回來,綜觀過去中共的「統戰」工作,主軸仍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然而當20143月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對「中國」無感的年輕世代以「天然獨」現象浮現出來,以至同年11月與北京修好的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潰敗,並於20161月總統大選及立法委員改選中失去政權及國會主導地位後,北京的對台政策部門開始在檢討及調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既定思維。面對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局勢變化,胡錦濤時代延續下來的「兩岸和平發展」的對台戰略宣告終止,取而代之的正是反映「實力主義」的「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戰略。

「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本人基於長達17年在福建的工作及與台商交流的經驗中產生的新思維。此概念最早出現在2014111日習近平在視察福建台資企業宸鴻科技(平潭)時的座談會上,習表示「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其後習近平會見來訪的國民黨朱立倫及洪秀柱兩任主席時更直接闡述此新概念,尤其是對洪秀柱提出的6點意見,更就第三點「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出全面具體的論述。至此習近平的「兩岸融合發展」概念宣告成形。

習近平的論述中所突顯的兩大「融合」內涵,一是兩岸在經貿上的融合,二是兩岸人民包括年輕人之間的融合。其本質則是以大陸的經濟實力為後盾,透過經貿融合帶動兩岸經濟走向一體化,同時透過兩岸人民的融合帶動兩岸的國民整合,以達至兩岸最終走向實質統一的目的。這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以「實力主義」來處理「台灣問題」的新特徵。這也是北京自從1979年開始主張「和平統一」以來對台政策效果不彰的情勢下改弦易轍的全新思維。

以「實力主義」為特徵的北京對台政策今後將如何推進,是未來的觀察重點。首先在「兩岸經濟一體化」方面,北京將繼續透過推動單方面的「惠台」政策,來促成兩岸經濟逐步融合,此一部分對經濟實力日益膨脹的大陸而言較容易操作,香港則是最佳的範本。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前,一般香港的公司與大陸之間的業務往來極少,只集中在幾家中資及與大陸有特殊關係的企業;然而如今香港絕大部分的公司商店的業務幾乎都與大陸有一定聯繫。香港與大陸的經濟一體化早已儼然成形。

相比之下兩岸人民的融合則是較為困難的部分。現階段正在醞釀的是賦予居住在大陸的台灣人「國民待遇」,也就是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重點是提供「國民待遇」予台灣人的政策如何深化,如何擴大到即使不居住在大陸的台灣人。事實上,包括發給台灣居民中國公民身分證的可行性已進入大陸對台政策的研究範圍。

不僅如此,「實力主義」思維下北京對台工作的思路已經擺脫過往陳舊的模式框架,並遠遠超出台灣方面的想像範圍。譬如近期台灣因蔡英文政府推動年金改革,造成許多軍公教(軍人、公務員、教師)團體的不滿,而此一群體對台灣的政局具有頗強影響力,也長期被視為較親國民黨的勢力。針對此一現象,已有大陸的智庫正在研究如何拉攏這一龐大群體,包括填補軍公教階層因年金改革而減少的年金差額,他們估算每年約100億台幣(約22億人民幣),「大陸一個大企業一年的淨利都不止22億……」當然,接受此項福利的條件之一,可能需要簽署「認同一個中國,擁護祖國統一」的同意書,倘其後有違此同意書的內容,則可能被取消。

誠然即便有如此構想,要操作起來並非易事,除了需要確保長期運作的穩定財源之外,更涉及台灣民衆的觀感以及台灣政府可能的應對措施,因此不僅要克服操作上複雜的技術問題,更需要一套有效攝取軍公教群體人心的論述來支撐。

筆者研判,展望未來510年的習近平時代,以「團結」為訴求、過去卻效果不彰的「統戰」工作將不再成為對台政策的主軸,而是以「實力主義」取而代之。不過柔性的「統戰」仍將繼續扮演重要的輔助功能。

綜觀「實力主義」的本質,在此思維下北京的對台政策尤其是兩岸人民融合政策部分將呈現以下兩大特徵。

其一,以大陸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盾,以實際利益為誘餌,直接吸引台灣民衆逐漸融入大陸的社會及行政體系;

其二,在讓台灣人民融入大陸體系的操作上,不區分對象原本的國家認同如何、是否支持統一,只要遵循申請程序及接受宣示「支持統一」的條件,都予以接納。

誠然在「中國崛起」的時代,大陸的經濟力量賦予北京在對台政策上有更多的新思路及操作空間,無可否認「實力主義」將具有一定吸引力。然而中國政治在歷史上強調的是為政者的德政,誠如孔子所言「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而以經濟利益為主軸的「實力主義」對台政策必須配合道德上的訴求,才能達至良好效果及開創兩岸長治久安的局面。


(作者facebook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