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爭捕海鮮 中日韓漁場紛爭難解

<轉載自20175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是全球海洋漁撈量最大的國家,同樣也消費量最大。面對持續不斷的消費成長,中國的漁船不但在西太平洋作業,加速與日韓和台之間的漁業競爭,更將範圍延伸到全世界。全球的「搶魚大戰」方興未艾。

1970年代,全球的漁撈和養殖漁業產量一年約6000萬噸,2012年已增至16000萬噸,中國是全球成長最大的原動力。再加上中國漁船數從2005年的50萬艘,成長到2014年的100萬艘,佔了全球總數的5分之1,漁民人數也居全球之冠,早已是全球漁撈的「超級大國」。

漁撈量冠全球仍擴張

20年來,中國的水產品平均消費以每年6%成長,2013年中國平均每年每人消費水產品已達45公斤,因此即使漁撈量佔全球第一,但需求放大,漁撈業不得不向全球擴張,最先能到達的海域,就是「自家門口」的黃海和東海及西太平洋。

日本受中國漁業擴張影響最明顯。日本水產廳就表示,日韓兩國過去都會經過磋商,允許雙方漁船在彼此的專屬經濟區(EEZ)內捕魚,但在原本應達成協議的20166月,雙方仍未達成協定,至今仍在談判,還不見得會有結果。

無法達成協議的原因,日本認為是「南韓並未取締違法漁船」,反而讓未獲許可的南韓漁船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濫捕而遭到扣押的案愈來愈多。在2016年日本水產廳扣押的6艘外國漁船中,南韓就佔了5艘。

除了南韓,來自中國的壓力也在增加。日本認為,中國專屬經濟區內的資源因過度捕撈而趨於枯竭。因此,中國加強了原則上任何國家都能自由捕撈的公海上進行捕魚的態度。在印尼、馬來西亞、台灣都有中國漁船曾被扣留。

被阿根廷海警擊沉

依據中國農業部估計,在中國沿海可維持每年800萬噸到900萬噸的捕撈量,但近年實際捕撈量達到每年1300萬噸。沿海水域漁業資源耗竭驅使中國漁民去到更遠的地方。
中國將漁船駛向全世界。光是在2016年,中國漁船進入南非專屬經濟區撈捕魷魚,甚至在阿根廷被海警截停未果後被擊沉。

這些爭議海域如今已擴大到全球,於是阿根廷等南美洲的魷魚、印尼等太平洋的鮪魚等高經濟價值漁獲,都成了中國漁船的目標,爭端有增無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