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7年5月22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葉國豪台灣旅港學者、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
台灣的蔡英文政府上任滿周年。藉此重要時刻,我們可以回顧過去一年的港台關係,並且展望將來的機遇與挑戰。
非官方互動:政治風險加大
過去一年的港台關係,在非官方互動方面,去年8月,國民黨前發言人楊偉中、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范世平,以及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郭正亮等人據傳因受國台辦和中聯辦等單位的阻撓,無法入境參加香江論壇;9月,3名民進黨籍立委邱志偉、余宛如以及郭正亮再次被拒入境香港。事實上,香江論壇自2002年首次舉辦以來,其籌備單位——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在政治光譜上是偏藍與支持兩岸統一、反對台獨的,香江論壇是非常少數能夠在香港匯聚兩岸三地人士共商發展前景的交流平台,這就讓人難以理解其間的決策思維。
根據《基本法》第22條規定,中央政府各部門、各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區根據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第154條亦列明特區政府對世界各國或各地區的入境、逗留和離境可實行管制。儘管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相關決定是特區政府按照基本法所做出的決定,然而上述事件已經直接傷害「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信譽,也令人質疑特區政府的相關入境政策。
有認為此舉是為了要「防患未然」,例如香港的獨派確實曾經透過各種渠道與台灣的獨派交流。今年3月的兩會上,總理李克強更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港獨,並強調要「遏制」台獨,顯示北京欲避免「(港、台)兩獨合流」。此外,學運領袖、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亦曾訪問台灣與當地社運人士探討與分享青年參政經驗;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林榮基表明在接受民主派資助下將在台灣開設新的銅鑼灣書店,他希望「台灣可幫助香港種下新思想的種子」,「期望新書店可象徵反抗」。
事實上北京已經可以透過外交手段與壓力,在第三國或第三地影響香港民眾的人身安全與自由。例如,黃之鋒在去年10月初欲參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交流活動,卻在曼谷機場遭當地入境部門拘留,顯示北京對異議人士行蹤的充分掌握。在港從事反對政治,需要面對極高的風險與成本。
官方互動:未必悲觀
在官方互動方面,甫過世的國務院前副總理兼前外交部長錢其琛於1995年所發表的《中央人民政府處理「九七」後香港涉台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簡稱「錢七條」),仍是重要指導原則。去年10月,台灣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曾公開表示關注香港立法會議員宣誓事件,可以視作蔡英文政府以宣示方式關注香港事務。然而特區政府回應指台灣不應以任何形式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
接替盧健英出任台灣文化部轄下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一職的胡晴舫,曾傳出其工作簽證可能受到特區政府拖延,原因是胡曾經支持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運動,並且同情香港的佔中運動。胡的委任與履新需要蔡英文政府與特區政府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溝通,最後由北京對台主管部門的同意後,再由特區政府發出工作簽證。事件令人回想起2002年接替辭職的江素惠出任中心主任的路平,同樣因為被懷疑支持當時李登輝所提出的「兩國論」以及與民進黨關係密切而被推遲抵港履新。胡晴舫的順利上任表示兩岸三地在文化交流上仍抱持積極與正面的合作態度,而北京作為最關鍵的角色仍有自信能夠做有效的掌控。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曾在今年1月與4月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指出,港台關係將透過雙方非官方的對口單位「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譚任常務副主席)和「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路平)推展兩地的交流合作。一方面表示特區政府能說的不多,主要看實質上能做什麼;另一方面亦可以觀察到路平透過身分的轉換得以再次就港台關係做出貢獻。
展望未來:蕭規曹隨
去年6月筆者曾在此撰文指出,「在北京主導之下,特區政府相信只會繼續自我設限以避免犯錯。若是兩岸關係不穩定,難以想像特區政府會有意願與能力主動發展港台關係」(〈蔡英文政府下的港台關係展望〉,《明報》2016年6月15日)。一年過去了,上述的判斷仍然正確與有效。
港台兩地的民間交流在部分爭議中仍持續活絡,然而政治風險加大,北京顯然企圖援用內地「維穩」的思路,將「穩定」視為硬任務與最前提,一方面與港獨做出全方位的鬥爭,務求將其「消滅於萌芽狀態」,另一方面卻可能引發「愈維愈不穩」的維穩悖論,甚至將公民社會的不同意見視為「披着本土外衣」的港獨支持者,無疑這對港台交流是非常不利的。官方互動則無可避免的維持低調,雖然難有顯著實質的進展,但是卻未必悲觀。
展望未來的港台關係,在北京持續孤立與打壓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結構環境之下,包括封殺參與國際民航組織與世界衛生大會,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斷交、尼日利亞代表處除牌,乃至近日斐濟裁撤駐台灣代表處等,蔡英文政府卻不會因為這樣而屈服,特別是在對關鍵而充滿爭議的「九二共識」認知上,難有北京所想要的讓步與回應。當然蔡英文政府謀求與北京建立新的「結構性合作關係」,目前看來恐怕也是一廂情願的空洞說辭。
結語
在回歸之初,特首董建華曾經委任葉國華擔任其特別顧問,以在處理台灣事務有關問題時提供意見。然而隨着董的辭職與葉的不再續聘,特區政府內部熟悉台灣並且作為溝通管道的機制可以說是不復存在。在「後梁振英時代」的香港,林鄭月娥政府的港台關係相信會循蕭規曹隨的原則,兩地的實質關係難有明顯的提升,卻也不會大幅倒退與凍結,不僅僅因為林鄭缺乏政策的自主性,更是因為兩地關係並不是優先的政策議題。港台兩地有愈來愈多人關注「中國因素」的作用影響與反作用力,某種程度的串連與協力已為北京所顧忌。在高唱「全面管治權」的今日,香港將持續是北京兩岸關係中的策略工具。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蔡英文政府上任一周年的港台關係:回顧與展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