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台灣17縣市長選舉,總投票率為63.34%,國民黨得票率47.88%,民進黨得票率45.32%,無黨籍得票率6.8%。2010年五都選舉總投票率71.71%,國民黨得票率44.54%,民進黨得票49.87%,雖然兩次選舉國、民兩黨得票率差距不大,但在縣市長席次上國民黨拿下15席,民進黨6席,無黨籍1席。而2014年是台灣地方所有職位合併選舉的首次,總共要選出10,076名地方公職人員,其中共要選出7,853個基層的里長及村長。
綠營以往議席遠遜得票率
2014大選是首次以「三文治式」的搭配選戰方式,在六都方面,由單一席次市長,中間搭配多席次市議員,再配合單一席次的里長(三合一)。而另外16縣市更複雜,單一席次縣市長、多席次縣市議員、單一席次鄉鎮市長、多席次鄉鎮市民代表、單一席次的村里長(五合一)。而民進黨過去在所有縣市長選舉總得票率與國民黨均不相上下,但席次落差甚大,除五都的市議員席次超越國民黨以外,其他民選公職均不成比例地出現懸殊落差。
甲午年春,江宜樺新內閣重組,更被馬英九總統賦予新內閣定調為「拼經濟、拼選舉的戰鬥內閣」,3月9日的內閣研討會,要讓所有閣員確切掌握馬英九總統的治國理念,加強橫向協調合作機制及對外的政策溝通能力,執政的績效勢必更影響年底的選戰。但新內閣還沒有就定位,因張慶忠30秒強行闖關服貿協議法案,導致爆發「太陽花學運」,學生退出立法院之後,林義雄禁食抗議「核四」,除衝擊新內閣的啟動,更令新內閣頻頻滅火,甚至影響兩大黨的縣市長提名時程。
綁樁組織戰有利國民黨
「太陽花」運動還在持續發酵中、而反核四運動至今則已邁入第35年,這議題屬長期性,短期內對地方選舉衝擊不大,但卻提供話題與議題性。一向自認擅長宣傳戰的民進黨更不會錯失搭議題的便車。然而七合一選舉是一場地方組織動員選戰,組織戰中的派系與人脈是國民黨的優勢,組織中的綁樁戰由下而上地綁樁,在這種多合一選舉中更有利於國民黨。
根據未來事件交易所針對22縣市長選情的預測模型分析,國民黨可能從原先15縣市變成最多13縣市,而民進黨由原先6縣市,最低應可拿下8個縣市。其中無黨籍花蓮縣傅焜萁,是否改掛國民黨籍爭取連任,是席次上較大變數。民進黨原先6個縣市長外,台中市、澎湖縣最有機會拿下,其次彰化縣、嘉義市因地方派系整合問題,也出現變盤可能。這次地方民選公職將使藍綠板塊更加深化,「北藍南綠」現象會更加明顯。
太陽花反核七合一選舉都是熱身賽
反核、太陽花、地方選舉,都是2016大選的前哨戰與熱身賽,這些議題對今年七合一選舉影響不大,但會衝擊2016年總統大選。台灣是否由過去藍綠對抗、族群動員,轉化成階級動員?現在民進黨年底一役幾乎已立於不敗之地,且2016年黨內提名態勢更逐漸定於一尊。反觀國民黨,年底一戰牽動接班順序,馬英九主席如何維持黨內勢力?恐怕七合一選舉後才是挑戰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