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能源領域,最近有兩件事值得密切關注:
一是世界能源格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石油的需求和供應將出現歷史性的拐點;二是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環境的惡化,及中國政府強而有力的應對之策。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現在全球每天消耗原油8,900萬桶,到2030年將達每天1.04億桶。有報告顯示,全球石油消費量佔能源總消耗量的33%,煤炭佔30%,天然氣佔24%,核電和水電各佔5至6%,其他可再生能源為1.6%。
新能源技術取代 石油需求降
石油給工業革命注入了巨大的推動力。然而,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擔心的問題是,石油資源何時將枯竭?能源危機這把達摩克斯之劍天天懸在各國的頭上。最近有專家分析稱,石油消耗的「峰值」將終於來臨。而且這一「峰值」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它不是以石油供應為依據,也就是說與石油可能枯竭的關係並不大,而是從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來進行分析、判斷的。
中國耗能大 三中減排決心也大
專家們認為,世界石油總需求將在數年內趨於平穩,然後可能出現下降。他們給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水平井和分段壓裂等新技術革命使頁岩油、氣被廣泛開採和利用;二是汽車工業尤其是汽車發動機技術的更新換代,包括電動汽車和油氣混合汽車的使用,每年將節約2.5%能源。單這兩項就可能使全球石油需求在今後若干年內穩定在每天9,200萬桶左右。
中國政府已明確宣布,生態文明建設將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後5年將投入2,750億美元用於改進全國的空氣質量。其他治理污染的投入還有許多。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關鍵時刻,中國政府下這樣大的決心,採取這樣大的手筆,引起中國老百姓和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同時,西方媒體關於中國環境惡化的報道也是鋪天蓋地,不少還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權威部門發布的資料。
例如,中國經濟發展每年要消耗全球40至45%的煤、銅、鋼鐵、鎳、鋁、鋅等礦產資源。自1990年至今,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每年20億噸增加到90億噸,佔全球排放量近30%。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觸目驚心:全國10%的農田被化學原料和重金屬污染,全國近一半城市供水不適合人的飲用,霧霾天氣不時籠罩許多大中城市。
能源格局的變化和環境污染問題關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涉及每個老百姓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關鍵性要素。這一點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首先,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存度逐年提高,早已超過55%,而且對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比例很大。目前埃及、敘利亞等地局勢持續動盪,未見稍停迹象。西亞北非地區短期內政治經濟形勢難以恢復穩定。這一局勢的發展不僅對中國外交是個考驗,對中國石油的長期、可靠供應更是一個大的挑戰。
進口石油依存提高 考驗中國
與此比較,美國從國外尤其是中東進口的石油在不斷減少。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自1821年鑽探出第一口頁岩氣井以來,經過漫長、艱難的積累和技術攻關過程,美國終於在2005年開始大規模商業開採。2011年,美國的頁岩氣產量達1,820億立方米。21世紀初美國引領的這場頁岩氣革命,不僅滿足了美國國內大幅增長的天然氣消費需求,極大推進了美國的能源獨立,更改變了世界天然氣市場格局,將從根本上扭轉全球能源供給關係。而且,能源供應的逐步自立,使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緩衝和迴旋空間增加,美國經濟復甦的動力大大加強。這樣的戰略趨勢值得深思和密切關注。
美能源價降 有利高端製造業
從全球經濟和貿易的視角來觀察,能源格局的上述變化還將深刻影響各國製造業的發展和全球貿易格局的演變。美國能源結構的改變,特別是頁岩氣的廣泛應用,降低了美國國內的能源價格,已經拯救了美國的化工等行業。下一步如果考慮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美國的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將大大提高。可以肯定,美國製造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回流本土的趨勢今後幾年將會加速,而中國對美的機械、化工等出口將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如果美國決定加大對歐洲和日本等國家的能源出口,這還將打壓世界能源,尤其是天然氣的價格,全球製造業布局,以及製成品進出口格局將會面臨更深遠的調整。中國和其他發展中貿易大國必須未雨綢繆,早做準備。中國政府減少能源消耗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過去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單元能源消耗已減少大約20%;其間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國民生產總值增速的50%;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已超過任何其他國家,規劃中核能的發展也是全球第一。中國要發展,世界也需要中國的發展。我們的發展將更加科學、更加可持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