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中日之爭:新持久戰

<轉載自2014122 明報 中國版 撰文:何亦文(作者為資深傳媒人)>

40多名中國駐外大使齊聲抨擊日本首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這是中日兩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繼圍繞釣魚島展開的法律戰、識別區戰後,這兩個百年宿敵未來的角力將向哪個方向擴展?官方十大智庫之一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向陽日前提出:「全力打好遏制日本右傾化的『新持久戰』」。

日「領頭羊」角色受衝擊

陳的文章在114日的新華社《瞭望周刊》發表。文章認為,中日展開「新持久戰」的根據是:一,日本國力不弱,軍事尤其是海軍實力強,故中國全面趕超日本尚需時日;二,對日本要有必勝的戰略自信,日本面臨人口老化、缺乏戰略縱深、喪失道義制高點等「戰略短板」。

去年4月,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崔立如就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的衝突背景,接受電視媒體採訪時分析說,它表現出兩國結構上的矛盾,百年來歷史恩怨沒有消除;日本在亞洲「領頭羊」的角色被中國崛起所衝擊,國內呈現相當程度的焦急感。兩個問題交集在一起,釣魚島領土衝突成為矛盾焦點,雙方誰都不能後退一步。他認為,因為這個矛盾是結構性的,所以不可能短時間解決。

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後,1938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演講,提出抗日戰爭將是持久戰的觀點。他認為,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中國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比較弱,然而正處於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這些特點規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1945815日日本戰敗投降,抗日戰爭歷時8年。事隔70多年,中日兩國今天的對峙和衝突複雜程度遠超過當年,除去崔立如先生所說的百年歷史恩怨和「亞洲第一」之爭兩個結構性矛盾,還有眾所周知的美國因素。在重返亞太整體佈局中,美國希望日本在亞洲扮演遏制中國的「領頭羊」。而中國又不同於冷戰時期的蘇聯與美國全面對抗。於是,美國怎樣掌控日本的角色也頗具難度。

兩國貿易相互依賴滲透

其二是中國與日本在經濟上的彼此依賴和滲透。2013年中日兩國貿易額超過3000億美元。日本對華出口商品以成品或半成品為主。2011年日本對華出口商品中,約70%是直接影響中國製造業正常營運的機械和零部件;中國向歐美出口的商品,大部分需要借助從日本進口的中間產品才能完成。

中國向日本出口的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廉價對於降低日本民眾消費成本、國內通脹有直接作用。這在「安倍經濟學」射出第四支箭──提高消費稅的2014年尤為重要。

如果中日兩國對峙將表現為「新持久戰」,經濟戰將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即2021年中國進入小康社會;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以重振日本經濟為核心。未來兩國貿易結構的變化、經濟實力的增減、新經濟政策的效果,都會對這場「新持久戰」的結局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此外,兩國的外交戰、宣傳戰、心理戰也將比二戰期間更加複雜。中國外交官在世界各地藉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展開輿論討伐,可視為這場「新持久戰」的一部分。安倍明知參拜靖國神社會觸怒中韓,除迎合日本國內右翼勢力,也可以理解為對華心理戰的一部分。1960年代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試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任意妄為「戰爭狂人」,是一種戰略性試探,試圖在蘇美冷戰中獲得更多利益。中國宣布釣魚島領海基線、東海防空識別區,也包含向對方施加心理壓力的意圖。

防空區逼日擦槍走火

民進黨執政時期曾任台灣國防部副部長的林中斌近日分析中日對峙局面時指出,北京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隱藏的用意是逼日本單方面「擦槍走火」,自失立場。經濟嚴重依賴中國的美國,不得不施壓東京接受北京的要求──承認釣魚島主權有爭議。如果日本要避免「擦槍走火」,久而久之便無形中接受了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既成事實。
 
如此看來,中日正展開新一場「持久戰」,並非陳向陽一人的觀點;那麼,它將持續多少年?又一個8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