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主張用「中國」取代兩岸國號之爭,是充滿智慧的創新。兩岸領導人要握住曠世奇緣。
兩岸領袖對於兩岸問題,都有時代的緊迫感?同為五十年代出生的馬英九和習近平,都過了六十歲的耳順之年。他們對於一九四九年中國的裂變和兩岸的分裂,從童年起就有切身的感受。他們也許在午夜夢迴之際,想到是否可以在有生之年,彌合他們父輩的裂痕,化解國共之爭的歷史後遺症。
但兩岸領袖的會面,都會「卡」在國號的問題上,互相都不承認對方。中華民國vs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了一道無解的政治難題。但其實中共高層早就對此提出很有智慧的解決方法;一九九九年,中共元老汪道涵接見台灣藍營大老許歷農等訪客時,就傳出要超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改用「中國」代替。
這其實是一個回歸常識的做法。在國際舞台上,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國號,而是用「中國人」來泛指炎黃子孫。政權之爭,畢竟不能超越文化與歷史之爭。「中國」二字,凝聚了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但又展現近百多年來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努力,涵蓋了從蔣介石到毛澤東的中華情懷,是國共雙方都可以接受。
事實上,「中國」的政治符號不但破除了政權之爭,還開創了一個新的平台,可以讓兩岸的政治變革,融進一個新的框架。在「一個中國」裏,尋找新的遊戲規則,匯合了兩岸執政黨和不同政黨的力量,落實孫中山先生所強調的「天下為公」的理念。
在現實政治上,汪老的提法似乎冒中共黨內保守派之大不韙,但卻引起全球中國人熱烈而又正面的迴響,關注這是否可以一舉而化解兩岸之爭。
但後來中共內部對此並沒有進一步的討論。汪老去世後,就沒有人來跟進這項政治上的創新思維,可以不落痕跡地解決兩岸的問題,落實和平統一。
沒有人可以質疑馬英九和習近平熱愛中華民族的心,但他們都受到內部政治掣肘,國號只是形式,但權力分配才是要害。
如果他們兩位衝破內外的壓力,就可以成就了當年蔣介石與毛澤東所不能實現的目標——超越意識形態之爭,讓中國統一在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框架下,讓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幸福地生活,這就是巨大的歷史功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