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學運激化台獨 北京勢反制

<轉載自2014426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本次「太陽花學運」的發起,號稱是跨越藍綠色彩、超越統獨爭議的公民運動。但是它的影響所及,恐怕不完全是它表象上所指的只是一項反黑箱、反服貿的抗爭,實際上內中含有「恐中」或「反中」的情結,已讓這項運動凸顯出對「統」的排斥,以及邁向「獨」的傾向。
服貿抗爭 凸顯身份認同衝突

有一份民調結果可以佐證這項評估:新台灣國策智庫在201442日所做的一項民調顯示出:「318學運」發生之後,呈現「服貿」與「兩岸走向統一」的糾纏結果,45%認為服貿會使兩岸走向統一,其中2029歲的年輕人更有59%認為服貿會使兩岸走向統一,若加上同時認為服貿會促進經濟發展,則有將近8成的民眾擔心服貿會使兩岸走向統一;談到統獨議題,若只有獨立或統一兩個選項,已有62.7%的民眾支持台灣獨立成一個國家;在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方面,若在台灣人與中國人之間只能二選一,高達88.4%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其中30歲以下的受訪者更有93%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足見學運已影響台灣民眾把「服貿」與「認同」掛鈎來處理,呈顯出十分強烈。
雖然北京對「學運」的反應一直呈現「冷處理」的方式,盡量克制自己可能產生過激的言辭。但是學運中已有學生領袖表達傾向反中趨獨的立場,譬如說學運發起人之一的林飛帆在323日公開講話中說:「各位,你認為我想當中國人嗎?所以,我們都不想,我們都不想」。等到330日反服貿運動轉上凱達格蘭大道那天,林飛帆的演說又提及:「我們的行動,在台灣與中國關係之間,也做了新的定義」。他補充說「我們告訴政府,台灣未來屬於全台灣2,300萬台灣人民,台灣未來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這些言辭,北京絕對不會充耳不聞。

監督兩岸協議 如製一邊一國
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之影響,首先是這次反服貿學生支持的「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明定「兩岸協定指台灣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所簽署之書面文件」,無異會改變兩岸之間的政治定位,讓「兩國論」變成法律文本,一旦通過,不但會挑戰現行的憲法規範,而且兩岸關係勢必倒退,因為北京勢將採取強硬手段反制。

其次,是北京已認定學運與民進黨的關聯性。大陸官方傳遞的信息相當清晰,國台辦的發言直指民進黨是學運幕後黑手,表示「民進黨在這次事件中的角色和表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並指摘民進黨「藉兩岸協議監督之名,拋出所謂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企圖瞞天過海,將一邊一國塞入其中,再次暴露其台獨本質」。國台辦甚至強硬指出,「絕不允許台獨勢力損害兩岸同胞的利益,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互利雙贏的現實和未來」。
台灣民心民意 與內地差距大

最後,是「太陽花學運」之後,恐怕導致大陸當局與民眾普遍認定,台灣無意尋求中國的最終統一。北京學者朱衛東曾表示:「台灣的民心、民意、認同方面還有很多偏差,跟大陸想的是有很大差距」。他甚至認為:2008年馬英九就任總統之後,經過差不多6年時間,大陸只是將台灣從過去往台獨方向走扭轉過來,但仍未讓台灣往「統」的方向走,對要不要認同統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台灣的選舉政治之下,朝野惡劣的鬥爭,朱衛東表示,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鬥爭,對兩岸關係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他認為:兩岸關係發展受到島內選舉政治的複雜因素影響很大。
從上述3種看法可以歸納出,大陸官方將學運定調為「民進黨的台獨伎倆」,而學運的訴求也證實了大陸方面的憂慮,即台獨或一邊一國的意涵確有隱藏在其中。此外,在此次事件中,兩岸關係在經過馬英九上台的6年後,出現了「上層親密、民間有疑慮」的情況,尤其是在台灣近年來經濟萎靡不振、人民所得沒有實質成長的情況下,年輕人對於未來充滿未知。而服貿是一個專業經濟問題,民眾未能充分理解服貿的情況下,很容易將反服貿與反中相結合,自然衝擊兩岸關係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