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5年11月4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原本外界預期,在馬英九任內無法實現的兩岸領導人「習馬會」,在馬英九還剩半年左右的任期之時峰迴路轉,實令人驚訝。這也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直接會面,中國人有句老話叫「見面三分親」,相信習近平和馬英九的這次歷史性握手,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歷史性的深遠影響,進一步鞏固兩岸自2008年以來良性互動和交流所積累的一切重大成果。
兩岸領導人會面之前一直未能最後實現,「身分」和「頭銜」是最大障礙之一。馬英九已不具中國國民黨主席身分,故雙方應不會以「黨職」身分會面。礙於島內政治環境和馬英九個人性格,馬頗為在意其「身分問題」,在去年北京APEC前,馬英九曾多次放話願以「經濟體領袖」身分赴北京參會,但被大陸拒絕,當時國台辦給出的理由是,「兩岸領導人會面不需藉助國際會議場合。」
以此判斷,馬英九為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歷史性突破,以從其早前一直堅持的所謂「中華民國總統」身分,逐漸變得更加務實,這從其發言人陳以信的回應中可見端倪,上文提到陳以信稱馬英九願在「適當時機、適當場合、適當身分」下,不排斥與大陸領導人見面。馬英九深知他任期所剩不多,若一再固執己見,「習馬會」不會再現曙光,他所追求的歷史定位更無從談起。
與習近平相較,現在馬英九只有「總統」此一身分,但既然「習馬會」確定登場,兩岸一定找到了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可能性最大的選項就是兩岸各說各話,屆時大陸媒體很可能沿襲官方稱法,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會面」為題,進行報道。這一處理方式即照顧了台方一直堅持的「對等、尊嚴」原則,也避免在國際上造成所謂「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印象,這也是馬英九應該可以接受的「適當身分」。
至於台灣媒體如何報道二人「稱謂」,兩岸應該已有默契,大陸可以採取不干涉的做法,以免馬英九回到島內被綠營和「獨派」扣上「買台投共」、被「矮化」的紅帽子。
此外,馬英九很可能會在赴新加坡前的國際記者會上,親自說明所謂「身分問題」,即使他不主動提及,在台灣媒體群追猛打式的逼問下,馬英九怎麼也無法迴避這一議題。面對島內複雜的輿論環境,馬英九既然有魄力邁出「習馬會」這一步,自然做了完整的沙盤推演,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等馬英九親口講出這個答案。
馬與新加坡李家好關係
在習近平全面接掌大陸大權後,兩岸媒體上各方學者呼籲「習馬會」的聲音不絕於耳,但因當時時機並不成熟,相關報道也隨即消失。不過之後,雙方兩岸事務負責人實現常態化會面(正式、非正式共6次),進一步鞏固了兩岸官方的政治互信。如果這是習近平早就擺好的一步棋,那現在這步棋的效果已見成效,「張王會」與「張夏會」的成功,為習馬直接會面紮實了根基。
「習馬會」的歷史性成局,除了是兩岸當局政治互信積累到一定程度,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之外,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可謂缺一不可。
1993年,兩岸兩會負責人在新加坡進行了破冰的「汪辜會談」,新加坡這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一直在兩岸間扮演重要的斡旋角色。此番習近平在中新建交25週年之際,應邀訪問新加坡,為「習馬會」創造了先機。馬英九應該也是看準了這一機會,努力為他任內實現「習馬會」做最後一搏。
台灣官方與新加坡有良好的關係,馬英九與李家也私交頗深(馬英九今年早些時候以私人身分赴新加坡弔念李光耀),基於這層信任關係,加上有對「汪辜會談」歷史傳承的意涵,新加坡也就成了大陸對「習馬會」唯一認可的國際地點。以上為「天時、地利」,也呼應了馬英九一再重申的「習馬會」要選擇「適當時機、適當場合」的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