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應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

<轉載自20151115 亞洲週刊 29 45 撰文:方駿>

中華民國是台灣最大的共識,是兩岸賴以連接的重要共同資產。

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後對峙數十年,一九八零年代末方開始非正式交流,一九九三年於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後方始破冰。歷經曲折後,兩岸關係在二零零八年馬英九上台後大幅提升,在經貿領域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在社會、文化領域交流也不斷深入,但在政治領域雖同樣有重大突破,卻受制於互不承認之問題,而一直無法進入深水區。

也正因為政治交往的限制,也使得兩岸之間的敵意沒有徹底消除,反而在諸多內外因素作用之下,出現了「反中」、「去中」的新思潮,使得兩岸關係出現逆轉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兩岸領導人在汪辜會談二十二年後首次會面,尤有特別意義。

對兩岸領導人的會面,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自當感到欣慰。而任何希望兩岸持久和平的人,也應樂見其成。不過也可以預計,會有一些人出於種種原因對唱衰甚至反對這次會面。不過,任何歷史的進步都不會因為有人反對而停滯,最重要的是政治家有無歷史的視野、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高度的政治智慧。

目前維繫兩岸關係的基礎,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亦體現了馬英九所提出的「互不承認、互不否認」。但毫無疑問,「各表」和「互不承認」制約了兩岸發展正式的政治關係,在兩岸實力不均等的現實背景下也使得部分台灣民衆有受打壓的感覺。

正如台灣不同陣營人士都曾指出的,現狀不可能永遠維持。兩岸關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不取得進一步突破並予以制度化,就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逆轉,甚至引發全球風險。而兩岸關係若要突破,就需要超越維持現狀,而走向未來。其中之關鍵,就在於中國大陸能否正視中華民國,並予以空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漢賊不兩立」,是七十年前國共內戰的後果。時至今日,雖然制度矛盾依然存在,但兩岸完全可以走出歷史,面向未來。而中華民國的存在,既是台灣社會所能取得的最大共識,也是兩岸賴以連接的重要共同資產,豈可拱手讓出,給台獨勢力借殼?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中國大陸作為兩岸關係中强勢的一方,應對中華民族有更大的責任感,也應有更大的自信心、更高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胸懷,首先是要正視中華民國的實際存在,承認其一定程度的合法性。

從維持現狀到創造更好的未來,這一步應該也可以由中國共產黨首先邁出,由兩岸共同實現。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可得天下。歷史賦予的機遇,兩岸領導人不應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