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5年11月9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成為66年來台海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無論從眼前和歷史角度看,也可以用「突破」二字形容。
(一)「習馬會」的意義
過去,兩岸的接觸基本上是兩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接觸,但現時馬英九在國民黨內已沒有領導身分,而只有台灣政府的領導身分。在「習馬會」中,兩人用「兩岸領導人」的名義碰頭,大陸一面可以理解為「中央領導人與地方領導人的接觸」,而台灣一面則解讀為兩岸政府領導人的對等接觸。不過,即使雙方沒有用「國家主席」和「總統」的身分,但這次「習馬會」已由兩黨接觸的層次上升到兩岸政府接觸的層次。
此外,過去代表國民黨與共產黨接觸的人物,例如連戰、吳伯雄、蕭萬長等,都不是在位的實權人物,即使是朱立倫,也只是在位的國民黨主席,但現在習近平和馬英九均是兩岸政府中最有實權和決策權的在位人物,所以「習馬會」的意義就大大不同了。
(二)各自的目的
不少人懷疑,為什麼兩岸領導人會在這個時候推動「習馬會」?這就要從現實、務實和虛實3個角度來看了。
先看國民黨一面。他們正面臨新一屆的總統選舉,但選情非常不妙,即使「轉(朱立)倫換(洪秀)柱」,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在此情况下,他們只有努力想出救亡的辦法,而他們能夠想到的,只有馬英九上任以來兩岸關係好轉的事實。所以,無論兩岸怎樣把「習馬會」與台灣明年的總統選舉切割,也無法阻止外界往這個方向想。就馬英九個人來說,雖然「馬習會」能令他歷史留名,但相信這是次要目的,首要目的還是要力求延續國民黨的執政地位。
那麼,大陸為什麼要配合國民黨來上演這套「大龍鳳」呢?
(1)因為共產黨也不想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這對未來兩岸關係將帶來很多未知之數,所以對於國民黨的劣勢,能幫多少就幫多少(但這次對於「怎樣幫」也比以前小心)。
(2)共產黨心知即使「習馬會」也未必能夠幫助國民黨起死回生,但大陸也可以趁此機會向台灣和全世界闡述大陸的兩岸政策,重點是不提「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
(3)大陸還可以利用「習馬會」來定下一些框框,規範日後類似的接觸只能用「兩岸領導人」的身分;假如民進黨上台後要求用「中華民國總統」之類的名義接觸,大陸大可拒絕,從而壓低「台獨」或「一中一台」的可能性。這一點最為重要。
可見,雙方基於兩岸眼前的政治現實,於是有了「習馬會」台前幕後的務實。大陸暫時收起對台灣的強硬,而習近平也願意放下身段,就是為眼前的政治現實服務,但當中又存在不少「台上握手,台下交手」的虛虛實實。
(三)「習馬會」能否收到預期效果?
不少人(尤其是台灣方面)認為,「習馬會」根本沒有什麼成果。儘管馬英九提了很多要求,例如撤除導彈、讓台灣有較大的國際活動空間,但習近平的答案是含糊的,因為大陸不可能答應台灣「不動武」,也不會隨便「放生」台灣進入國際領域。不過,從馬英九的角度看,這些問題提了出來,只要大陸沒有明確拒絕,或者作一個「可以考慮」、「可以彈性處理」的姿態,他已經有所交代。從大陸的角度看,只要達到上面提及的3點,也就是預期的效果。
明乎此,只要兩岸領導人能夠見個面,創造氣氛,就是最佳效果,所以大家也不用寄望「習馬會」會帶來什麼具體的結果了。
不過,這也許只是國共雙方的願望,但「習馬會」在台灣會產生什麼效果,也許不是他們能控制的。皆因台灣有其獨特的政治文化,炒作議題可以把好事變壞事,把簡單的事變成複雜的事。現在距離台灣的總統選舉還有大約兩個月,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這要看有關人士怎樣炒熱議題?又要看國民黨是否應對得宜?否則「習馬會」可能會成為另一次「死亡之吻」。
(四)從「習馬會」看大陸的盲點
大陸的兩岸政策,長期以來有兩個盲點。
(1)北京以為只要處理好兩岸執政者的關係,就可以按他們的意願行事了;至於台灣人民的意願和要求,北京往往不會也不敢認真面對。
目前,台灣政黨不願意與大陸統一,是因為統一就等於它們結束政治生命;而台灣人民不願意統一,是因為大陸不民主,兩岸的政治制度有天淵之別。這是實實在在的問題,但大陸卻不敢面對,只寄望跟執政者搞好關係。過去,共產黨的重點放在國民黨身上,但國民黨不景氣,才令共產黨近年來也要考慮怎樣處理跟民進黨的關係。可是,如果它繼續迷信掌權人的關係而忽略台灣人民的意願,只會大纜難拴,因為台灣那邊已是一人一票直選總統;哪一個執政者違背台灣人的意願,就會被擯下台。
(2)大陸以為只要繼續給台灣經濟上的好處,就可以用經濟來誘使、逼使台灣就範。這套經驗可能在一些國家中實現,但在台灣,除非它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否則這套經驗也許無效。
所以,關鍵在於北京要改變思維。
(五)「習馬會」對香港的啟示
不少香港人感到,為什麼北京可以放下身段對待台灣,但對香港卻不斷加壓?為什麼台灣可以「頂」?
由於香港與台灣的情况不同,所以不能簡單地比較。不過,當中也有一些啟示。
(1)台灣那邊的政府和民眾,在抗衡或平衡大陸的影響方面,目標和行動是一致的。但在香港,民眾在接受「一國」的同時,也會努力堅持「兩制」,但港府在這方面與民眾的要求有巨大落差。所以,港人怎樣促使港府努力平衡「一國」和「兩制」,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2)台灣在抗衡或平衡大陸影響的時候,方法比較多元,既敢於堅持本身的理念和價值,也嘗試利用現存的條件和優勢,與大陸擴大接觸。在香港,不同人和不同群體有不同的方法,但各自的方法均比較單一化,例如泛民側重於對抗,建制派側重於順應。所以,不妨多點思考與大陸「打交(道)」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