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5年11月12日 經濟日報 欄名:新銳新論 撰文:陳成斌 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
兩岸最高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是東亞以至國際關係的大事。當然,時近台灣的大選,不少評論要從自身的政治立場出發,變相令得某些討論失焦。
這點在網上的分享尤其嚴重,諸如只留意馬英九的「死亡之握」(大約是說馬英九的握手會令對方交上噩運),或者他是否把自己當成是習近平幕僚(這是典型斷章取義了,原本的對話是在談論會場中多少人是虎年出生)。這些「新聞花絮」當成普通笑料當然無傷大雅,但變了討論主軸就未免見小不見大。
聚焦「花絮」 兩岸議題失焦
網上比較有深度的討論,則圍繞著台灣的主體性和民主制度。這個討論方向,甚至成為蔡英文回應這次會面時的主要論述,認為馬英九未能捍衞台灣甚至中華民國,更別談捍衞台灣的民主了。當然,作為現時最有機會成為下屆總統的候選人,蔡英文這樣的論述亦無可厚非。事實上,她沒有完全反對兩岸會談,可見她有務實的一面,並非單純情緒用事。
然而,這次會面真正的核心議題,也就是兩岸關係的議題,尤其是兩岸應該如何互動,才是大家應該討論的重點。兩岸關係本來就是高度複雜的問題,能否視為國際關係本來就是高度爭議;即使真的要一如台獨人士的意見,將之當成是國與國關係看待,也不能當成是一般的國際關係來互動。
中華民國曾經是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甚至是中國第一個共和政府,而這個政府至今仍然存在於台灣,這恐怕是大家不容否認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想承認)。然而,單談歷史並不足以面對今日複雜的形勢。中國大陸這30多年來經濟急速增長,雖然近年和未來可能要面對經濟轉型,但還是十分龐大的經濟體系。台灣亦曾經擁有高速經濟增長,但這些年來最驕人的成績卻是民主轉型成功。隨便列舉了一堆因素,未能說明的就有更多,兩岸關係的複雜性不言可喻。
放棄九二共識 拿甚麼代替
當網上不少人一面倒批評馬英九的見面「不對等」、「自我降格」等等時,似乎都忘了這是兩岸最高的領導人的「互動」,而不是「互嗆」、「互鬥」的場合。雙方人員會面前有很多會議,確定雙方大約的講話內容。若果照這些人的要求來講話,根本就不會有兩岸領導人會面。也許他們會認為會面沒用,甚至說得好像可以完全忽略中國大陸,自己關起門來自爽,但那是不切實際的。
要強調尊嚴、對等,甚至台灣主體性,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沒有一條清楚路綫去面對大陸。例如是不是要放棄這幾年來兩岸相對平穩的關係,改為更為親近甚至加入美日同盟?可是,在十多年前,美國反而是當時頻頻出手阻止陳水扁政府邁向台獨的一方。現在的美國,有可能改變初衷,不惜代價支持台灣嗎?
如果不能,但又不要和大陸走得太近,那麼應該如何自處?這些是一定要面對和思考的,不能只喊喊口號批評馬英九便能解決問題。
「九二共識」是大陸對台的底綫,也是國民黨政府一貫的政策。回看10年前,那時兩岸關係緊張,常令人擔心有擦槍走火之險。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兩岸關係破冰,到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這幾年應該是兩岸最平穩的時期。當然,有歷史價值不代表就是未來的方向。然而,若果要放棄九二共識,又可以拿甚麼代替,令兩岸關係仍然穩定,是一大難題。
大陸與港摩擦 台青看在眼內
另一方面,國民黨當然是希望繼續過去10年的路綫。國民黨自認以小事大,取得一定成功。這路綫在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2008至2012年馬英九第一任總統任期時)確實具可操作性,例如由2008年起基本上做到了過去幾十年大家都想要的大三通(這些年三通已是常態,新一輩甚至未必聽過這歷史名詞了)。可是來到現在,這上告路綫衍生的後遺症也有不少,似是到了樽頸位置。政治認同始終是雙方無法取得的共識,很難要求承認對方政府的合法性。
不少國民黨高層給人的印象,是愈來愈沒有守住中華民國的道統,這是連深藍民眾都無法認同的,也難怪會給綠營拿來大做文章。而近年大陸和台灣甚至香港之間有不少摩擦,亦令得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大陸印象負面。這些都是國民黨在兩岸互動時不能迴避的問題。
兩岸關係影響既深且遠,要如何互動下去,從這次會面到明年的大選和換屆,會是熱門議題,需要大家深入的思考和討論,不能只為選舉操作,淪為情緒發洩或口水之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