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各地域主權所屬問題 地圖內有詳細表述

<轉載自2015524 明報 加東版 要聞版>

同一地圖內,各地域的主權所屬問題,都有詳細表述。比如是香港當時屬於英國,澳門當時屬於葡萄牙,印支三國屬於法國,馬來亞(Malaya)屬於英國等,在這幅地圖內都有清楚標記,毫不含糊。而香港及澳門在地圖之內其實只有丁點大小。顯示繪圖者對主權所屬問題的處理甚為慎重。

該地圖集內收錄了另外一幅菲律賓及「南沙」島礁的地圖。也是由Rand McNally繪製。

菲律賓以西的「南沙群島」,也出現在地圖之內,但沒有列出主權所屬。

雖然美國與菲律賓的關係一貫密切,該地圖繪製者對「南沙」島礁所標記的6個名字,沒有一個是菲律賓名字。

地圖內的Ita Aba Island,也稱作Itu Aba Island,就是目前台灣所控制的「太平島」。Itu Aba本身來自馬來語,而不是菲律賓語。

南沙島礁中目前被菲律賓佔領的「中業島」,在地圖內被標籤為Thi Tu Island,而不是菲律賓佔領之後所改的Pagasa。當地曾經被中國漁民以及航海人士稱作「鐵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稱「中業」。

南沙群島內另一個大島也採用Nanshan Island這一名字,而不是菲律賓佔領後所改的Lawak

地圖上南沙島礁的其他名字Sin Cowe Island(中方稱作「景宏島」)以及Namyit Island(中方稱「鴻庥島」),都不是菲律賓名字。

工業時代,主權維持主要通過機動船隻操作。但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帆船時代,中國已經掌握了遠洋航海的能力,鄭和的艦隊一直開行至非洲。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聲索一直可以追溯至帆船年代。

「中業島」的中部據悉有一座清代建立的華人廟宇(Joss House)。台灣軍官張振國在1956年巡航南沙群島,其後寫成《南沙行》一書,內裡記述:「太平島與中業島上,都有一座土地廟……中間供養石質的土地神像,雖經多年風雨的侵蝕,而且剝雜模糊,而其雕塑的衣冠形式仍隱約可見,其南威、南鑰、西月等島均有類似小廟。」顯示南沙島礁與中國的歷史淵源深厚。

據學者鄭海麟考證,1933年後日本侵占「南沙」島礁,將其納入版圖,改名為「新南群島」。

但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日本必須將那些通過武力佔據的島礁歸還中國。在1952428日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了雙邊和約,「將臺灣、澎湖列島及南海諸島的主權和權利及權利名義轉移給中國,因此中國對這些島礁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1952年,冷戰兩大陣營已經展開對立。

維多利亞大學歷史教授普賴斯(John Price)指出,戰後在定出各島礁主權細節時,美國的談判代表當時為了不想承認中國的新政權,在邊界劃分上一直採取迴避策略。這為日後的邊界糾紛埋下伏筆。

普賴斯同時指出,當美國需要利用沖繩(琉球)以及其他太平洋島嶼作為軍事基地時,在主權從屬問題上卻毫不含糊。他認為:「美國當年製造的不公義所觸發的連環效應延續至今。」

他認為,而在1947年,也就是地圖出版的年份,冷戰仍然未全面爆發,美國對中國在南海島礁的主權聲索態度不一樣,很可能更為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