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4年12月5日 明報 中國版 撰文: 辛亞 國際貿易項目官員>
上月APEC峰會期間,中韓宣布完成雙邊自貿協定的實質性談判,這是兩國經貿關係的一大步,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對外商談的覆蓋領域最廣、開放度最高的自貿區。有別於中國一直以來的先朝(北韓)後韓的外交慣例,習主席上任後於今年7月份率先訪問韓國,中韓關係迅速升溫,進入「蜜月期」。根據談判成果,在開放水平方面,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90%、貿易額85%」。協定範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共17個領域,包含了電子商務、政府採購、環境等新型的「21世紀經貿議題」。不過,事先飽受關注的農產品與汽車並未包含在內。
習改「先朝後韓」 中韓進蜜月期
不管是對中國還是韓國,這都是重大利好消息。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韓自貿協定在台灣引發的熱議遠超中韓。國民黨甚至藉機推出電視競選廣告《是誰,讓韓國在竊笑?》,矛頭直指民進黨在立法院的杯葛,痛惜台灣從《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遙遙領先,到被追平乃至落後。廣告遭受極大非議,輿論紛紛指摘國民黨作為執政黨無作為而又推卸責任,妖魔化韓國以煽動民族情緒。
廣告內容雖不妥,但是背後暗藏的焦慮情緒卻頗為真實。台灣一直視韓國為競爭對手,地理位置相近,經濟結構相似,甚至曾經同為亞洲經濟「四小龍」。韓國目前有強勁的上升勢頭,不光是在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文化輸出等方面甩開台灣,甚至對大陸遊客的吸引力也在逐年上升。而今年台灣抵制兩岸服貿協議的學運,使得與大陸正在談判中的一籃子自貿協定更難打通。
競選廣告中宣稱「台灣正式成為亞細亞經濟孤兒」,這也就是馬英九曾經提過的在「區域整合中被邊緣化」。兩岸經貿關係的特殊性對台灣是把雙刃劍,有時它能獲得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多的優惠,有時反而礙於敏感的政治因素更添障礙。比如在開放旅遊業方面,就筆者所知,大陸遊客個人赴台簽注的辦理手續比韓國簽證繁瑣得多,這一點就讓台灣旅業失分不少。
更讓台灣尷尬的是,被它緊緊盯牢的韓國並未將它視為重要競爭對手,而是志在追趕日本。今年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發布《韓日差距報告》,指出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大約是韓國4倍,外匯交易規模接近韓國的8倍,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額大約是韓國的3.7倍,政府開發援助的規模約6.7倍,兩國之間差距明顯。研發經費超過1兆韓圜(約75億港元)的韓國企業只有三星、LG電子、現代汽車3家,而日本有豐田、本田等29家公司。
韓未視台為對手 目標追趕日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