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6月24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青年穿梭兩岸之間形塑出新的認同,不再因循兩岸原來牢不可破的政治符號區分你我,就算禁掛五星旗公投過關,也禁不住蠢蠢欲動的人心向背。台灣青年有素樸的原鄉情懷,也有宏觀的中華情懷。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本來就非相斥。蔡英文聲望民調再探新低,顯示她的對立虛耗政策愈來愈被選民揚棄。
中國大陸對台政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雙管齊下,政治上對始終拒絕「九二共識」的蔡英文政府不斷緊縮,一個月內台灣連續喪失兩個邦交;在民間交流上則加大力道,不斷對台灣青年人才招手。
一緊一鬆之間,台灣社會似乎陷入了迷失的焦慮之中,明知台灣未來的出路與中國大陸密不可分,但在長年反共意識形態教育下,質疑自己是否在與「魔鬼」交易。蔡英文政府更進退失據,只能以各種或明或暗的限制與告誡,企圖在海峽築起一道牆,擋住台灣民眾西進的浪潮。
台灣面對兩岸實力翻轉的心理寫照,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近來民進黨「以朋友立場協助」民間社團發起「禁掛五星旗」的公投提案聯署。台灣網絡媒體進一步調查,高達百分之四十三點九的網友認為台灣「非常不適合」掛五星旗。差不多同時,英國媒體《BBC中文網》借用了「脫歐者」、「脫北者」等概念,發明了新詞「脫台者」,用以形容離開台灣到中國大陸工作、經商、求學、生活的台灣人群體。
「脫台者」一詞隱藏台灣殘存冷戰對抗思維,台灣開始將中國大陸視為生存發展的新選擇與新出路,北京也看到台灣社會的困境,從而以自身的優勢出台各種「惠台」措施吸引台灣人才。相較起來,台灣發起的禁掛五星旗公投,或是不願在台灣街頭看到五星旗的心態,可以說是對於兩岸發展此消彼長的心理抵抗。
原因在於,台灣是一個自由多元的社會,任何人懸掛其他國家的旗幟或符號,理應不會受到法律的干預。就像過去台北偶見計程車掛著美國或日本的國旗,更有甚者如同前陣子遭到取締的「台灣民政府」,主張台灣是美日的一部分,都屬於言論自由的表達範圍。但唯獨針對五星旗,打算以公投形成法令約束力加以禁止,不惜違背台灣宣稱的自由民主價值,反而突顯了官方的偽善,也顯示當局對中國大陸吸拉台灣的無奈與無力。
二零一五年台灣中央研究院曾有一份調查,百分之四十六點四的民眾對於「當下統獨選擇」給出了「獨立」答案,但有高達百分之四十九點七的受訪者預期未來台灣將「被統一」。一方面是台灣主體意識高漲,另一方面則是「被統一」心態正在蔓延。然而,擺在台灣社會眼前的現實,就是政治與經濟影響力與日俱增的中國大陸,台灣究竟要走傳統的老路,跟在美日的身影下自絕於大陸的棋局之外,還是走入這個棋盤之中發揮影響力。
中國大陸所展現出來的發展活力,讓許多不願再受低薪困局束縛的台灣民眾,重新審視兩岸之間是否真如台灣政府所宣傳的敵我分明。
兩岸認同逆轉黃金交叉
六月十七日台灣民意基金會發布「二零一八台灣人最喜愛的國家」民調,結果顯示中國大陸雖名列台灣人最不喜歡的國家第三名,但是對中國大陸有好感民眾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八點八,首度多於反感比例百分之四十三點九,此「黃金交叉」趨勢值得重視。
儘管統派的力量在台灣仍相當微弱,但不再把中國大陸視為敵人,甚至認同中國大陸的比例只會增加,這恰恰是台灣政府最為擔心的發展趨向。五月廿六日蔡英文公開表示「統一不能是台灣年輕人對未來的唯一選項」,這句話的潛台詞亦即蔡英文意識到,統一已是台灣年輕人的選項之一。
為了防止北京對台「步步攻心」,同時壓抑台灣內部認同大陸的勢頭,台灣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因應之道。行政院以鴕鳥心態把「惠台」改稱為「對台」,文化部要求審查台灣出版的大陸版權書,陸委會與教育部「提醒」台灣高教人才赴陸可能觸法,而民進黨則以模糊的方式「協助」禁掛五星旗公投,從道德法律到國族認同,為兩岸交流與融合劃上政治紅線。此外,十七位民進黨立委聯署提案,重罰散布「假新聞」者,最重可拘留三天,被學界輿論認為有打壓言論自由之虞。再加上六月十三日台北地檢署以違反《國安法》為大陸地區發展組織罪嫌,起訴王炳忠等新黨青年軍,一連串被質疑為「綠色恐怖」的政治動作,都顯現台灣政府對北京升高防線。
問題在於,台灣官方的主觀意願,恐怕敵不過兩岸的客觀現實。九零後與零零後身上不再背負過去兩岸軍事對立的政治包袱,隨著生活的便捷來往與融合發展,一種有別於過去的兩岸新認同正在建立:既有素樸的台灣原鄉情懷,同時也有著更為宏觀的中華家國情懷。從台灣的歷史看,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本來就非相斥,卻由於藍綠政治的對抗與操作,才使得兩者水火不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