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85度C事件」背後的兩岸癥結


<轉載自2018820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杯咖啡的政治重量,究竟有多重?

既不是因為賣假咖啡醜聞,又非受外圍市場的因素拖累,一家正常經營且蒸蒸日上的國際咖啡企業,竟會讓其母公司在3天內無端蒸發了70億台幣。這是台灣國際知名品牌「85C」咖啡在2018年寫下的離奇故事。

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新時代下的「85C事件」

事件的「起源」是蔡英文出訪巴拉圭,過境美國洛杉磯,經過離下榻酒店不遠的「85C」咖啡店時,下車與隨團立委購買咖啡,過程中有店員拿出吉祥物抱枕給蔡英文簽名。這一幕激怒了一名大陸網友,其帖文在網路上瘋傳,指稱「85C」特地為小英訂製大禮包。此文引發中國大陸網民同仇敵愾的反應,指摘「85C」是「台獨企業」,紛紛動員抵制。

具有相當政治敏感度的「85C」在大陸的總部隨即在官網及微博上,以「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過境美國,路過85C美國門店相關報道」為題,發出3點「消毒」聲明,強調「堅定支持『九二共識』的立場從未改變」,並將「持續秉持『兩岸一家親』信念」。

不過中國大陸的網友並不買帳,連日來「灌爆」「85C中國」的微博,罵翻聲明的「虛偽」,一天之間已有超過2萬個留言。更有網友翻出「85C」在台灣門市掛出的「本公司所有乳製品均未直接或間接使用中國製品」橫幅的老照片,並留下一句「這個怎麼解釋?」這其實是10年前中國大陸的毒奶粉事件引發恐慌之際,當時「85C」和許多店家一樣,藉此聲明澄清。不過,眾多大陸網友不分青紅皂白,直指「85C」的「台獨」本質,使這場咖啡風波愈演愈烈。

之所以大陸網友對這張照片及相關報道如此「感冒」,除了具有明目張膽地「排斥大陸」的嫌疑之外,更為嚴重的是使用了「中國」兩字。

眾所周知,近期北京要求國際航空公司必須改「台灣」為「中國台灣」,而東亞青運也因台灣民間發動公投聯署要求以「台灣」名義參加東京奧運而被取消。當年「85C」的店面橫幅所使用的「中國」所涵蓋的「台灣非中國」意涵,在當下的大陸社會會有多刺耳,不言而喻。

「中國」與「台灣」意涵的兩岸差異

無論是今日的「85C」事件,還是10年前的店面橫幅的新風波,其實赤裸裸地折射出兩岸社會對「中國」與「台灣」意涵的認知及其背後就彼此身分認同的理解上存在嚴重的差異。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之後台灣社會走過的整個近現代史,迄今123年,幾乎都沒有處在與中國大陸同樣的行政架構下。唯一的例外是二戰結束後的4年,而那4年卻又是大陸內戰爆發及台灣「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兵荒馬亂的4年。因此,在此漫長的百年歲月中,台灣社會甚至大陸社會對「中國」與「台灣」的使用與認知,在每個階段都不盡相同。倘若無視此一歷史過程,硬將大陸目前對「中國」與「台灣」的理解標準,輕率地要求已形成自己獨特社會的台灣必須一一遵循,只會突顯唯我獨尊的民族主義傲慢,也無助於北京對台政策中對營造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努力與期待。

《馬關條約》之後日本殖民統治下的50年裏,台灣社會所理解的「中國」大致上帶有「母國」的意涵;對部分「祖國派」的社會精英而言,「中國」還是心靈上國族認同的寄託。那時除了「祖國派」,還有「台灣派」和「日本派」,代表著不同的認同坐標。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4年後更將整個「中華民國」的國家框架置於台灣。因此台灣搖身一變成為「自由中國」,中華民國也堂堂正正地在聯合國繼續維持席位,而且還是安理會五大成員國之一,直至1971年。其後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代表權」,台灣的中華民國因而失去了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而伴隨著1980年代後半葉開始的台灣政治民主化,「本土化」浪潮席捲台灣社會,台灣逐漸從自詡的「真正中國」,走向了「不是中國的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方向。

經過20多年的蛻變,台灣社會在國家認同議題上至今沒有達成一致共識;然而主流社會則視自己與大陸為「不同的國家」,儘管並沒有在憲法上就「國家定位」做出任何變更。撇開政治正確的對錯問題,這確實是當下台灣社會的客觀寫照。以在公家學術單位工作的筆者為例,去大陸講學開會,無論是馬英九時期還是蔡英文執政時期,必須寫「出國申請」;而回來遇到同仁,即便對方是國民黨的支持者,明知道我從上海回來,打招呼也是一句「林教授出國回來啦」。如此視自己為「一個國家」的認知,在台灣社會不分藍綠。

理解了這一點,相信也就能夠理解了「85C」對「中國」的使用,及其所指涉的意涵了。

其實,大陸對「台灣」或「中國台灣」的使用,也並非一直如此。「中國台灣」的用法,在1990年代及之前幾乎無如此用法。過去稱呼「台灣」也一向正常,因此簡稱「國台辦」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並非使用「國務院中國台灣事務辦公室」,即一明證。如今處處要求使用「中國台灣」,且像東亞青運事件一樣,堅決不許台灣使用「台灣」,也正反映了大陸在對台名稱使用上的變遷。

如上所述,台灣社會對自己名稱的稱呼,突顯了台灣的地位及台灣民眾自我身分認同取向的變遷。重點是在中國大陸崛起的時代,台灣社會在國家認同及政治與社會的發展方面上,卻是進一步往本土化的方向移動。而與此同時,在習近平新時代的北京卻反而傾向以實力主義愈來愈要求台灣社會在反映政治認同、「國家」認同的名稱使用上必須要與大陸看齊。這正是當下兩岸衝突的癥結所在。

85C事件」也正是在此脈絡下發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