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來台陸生 對台灣的想法會經歷這3階段

<轉載自20161120 下午11:31 聯合新聞網>

今年滿30歲的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邵磊,家鄉在內蒙古。由於對語文深感興趣,大學念法律系時便廣泛學俄、德、韓等多種語言,甚至成立跨校韓文社,受到駐中韓國大使注意,曾受邀赴韓參訪,畢業後考上韓國延世大學國文(韓文)研究所攻讀碩士。200923歲赴韓念碩士時,他是當時韓國為數不多的中國留學生,如此異國經驗,讓他的台灣觀察多了層對比與參照。

邵磊說,在他成長過程中,大陸教科書都把台灣說得很好,他和家鄉親友都覺得台灣就是經濟繁華富饒、人民友善親切、制度自由民主、政治清廉高效之地,從小充滿嚮往之情。

在大學念法律系時,邵磊的台灣情懷越來越強烈。邵磊說,大陸的法律系向來頗具批判色彩,例如會參照中華民國的法律體制,普遍有種「大陸缺的,去台灣找」的心態。他大學畢業論文,就是寫「間接正犯」這個中華民國刑法中有而大陸法律中沒有的概念。

「對台灣的感情,讓我決定來台灣。」邵磊說,雖然他在韓國直接保送博士班,但還是希望能到台灣念博士。恩師不解:延世大學世界排名比起台灣最好的大學都高非常多,何必來台?但邵磊基於台灣對他的吸引力,仍於2013年圓夢。故鄉親友都為邵磊高興榮耀得不得了,尤其是姥姥(外婆),直說「我們家總算出了個去台灣念書的人」。

邵磊說,來台初期他常常被台灣人的熱心感動。他還記得剛抵台那天,他拖著行李箱找旅館,途徑一家小店問路,老闆聽他從大陸遠行來台,不但請他吃滷肉飯,還送他一程,讓他為台灣人民的熱情寬厚感動得熱淚盈眶。

然而日子久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邵磊說,他開始遇到歧視問題,台灣社會的種種弊病也一一暴露。最基本的例如,想像中本來很好的台灣政黨輪替制度,來台發現根本是政治惡鬥;原本以為台灣很民主,來之後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樁腳。

「來台時間短,台灣是(中國)自由民主復興基地;來台時間長,台灣是(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邵磊說,不少陸生來台一、兩年後,美好想像都破滅,甚至不少人本來覺得共產黨不好,也開始正面看待中共的統治。

然而對邵磊來說,這種對台的負面感受也是階段性,「若經歷回大陸乃至到其他國家參訪經驗,沉澱一段時間後,又會改變」。

邵磊細數他的「台灣三階段」:一開始,覺得台灣很好,但在第一階段末期時,開始對部分台灣人與制度的不友善無法釋懷,覺得為何自己滿懷熱情,對方如此殘忍;到了第二年,嚴重懷疑台灣的體制,開始寄希望於中共,認為不該再期待國民黨,台灣行毫無意義,如此階段約超過一年。

邵磊說,但後來他自省「說誰好與不好,總要先充分了解」。他不僅走遍大陸所有33個省市區,了解大陸城市與鄉村、東部與西部不同發展狀況地域的利弊;更走遍全台23個縣市,綜觀公民團體、政府、民眾各做了哪些好壞事情,終於自認對兩岸較有全面的了解,可以客觀看待兩岸各自的長短處,來到經過沉澱的第三階段,覺得台灣值得學習的仍然很多。

他舉例,像台灣許多政策都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例如社會福利制度、醫療健保等、公共設施建設,這都值得大陸學習。

「台灣至少給華人社會提供各種可能性,像是非常重視民生、人本,重視人的自由、情感,這是集體主義社會所缺乏的。」

邵磊認為,陸生若只來短期,看到的會是好的;來不長不短,看到不好的會超過好的。他指出,陸生這種反應是因為缺乏沉澱,因為原先看到的好的都在期待中,因此待得稍久、看到太多不好的,會受到很多衝擊。然而若再往返台灣、大陸幾次,再次感受到台灣有而大陸缺乏的那些,就會又想起台灣的好,「不比較就沒有概念」。

邵磊說,他初離韓國時,也罵得很兇,但來台灣一陣後,相較之下又覺得韓國很多方面做得其實也不錯,跟他離台回到大陸後、又覺得台灣好一樣。現在他已學會盡量不做任何評斷,把重點放在彼此利弊參照、優劣點了解上,不再天天指責別人不對,多想想別人好的地方、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比較重要。

邵磊對台灣感受歷經「正反合」三階段,表示即使在他對台灣印象不佳的第二階段時,仍極力推薦大陸學生到台灣念書,因為這樣才會知道哪裡不好,讓大陸在未來改革中吸取經驗與教訓。

至於是否會留台工作,邵磊表示,以現在「三限六不」來說,他根本不可能留台工作。就算能,他的考量態度也跟以前不同:以前他是只要有機會,不問條件就會留下來;現在他會跟大陸及其他國家比比看,若有好的機會,才會考慮留台。

邵磊指出,大陸本來就普遍認為台灣新任總統蔡英文親美親日,而且在蔡英文選上後,台灣恰好發生一連串釣魚台、火燒車、誤射飛彈、洪素珠罵老榮民、南海爭議等事件,在大陸引起很大的輿論不滿,大陸民眾對台灣的感情急速惡化。

邵磊表示,共產黨向來把台灣塑造得非常美好,對台灣總體評價總體正面,民眾輿論就算罵台灣,也都只罵綠的、不罵藍的,對台灣普遍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和好評。但近半年蔡英文上台後,大陸輿論大幅轉向,民間甚至開始產生股仇台情緒,開始提及武力統一,而這是大陸過去少有的言論。

邵磊認為,台灣年輕人比較有創新力,但刻苦力不足,大陸年輕人則相對幹勁十足。
他認為,兩者差異原因之一,是台灣雖在眼前有太多接觸外界的機會,例如打開電視就可看到全球電視台,但「擁有的反而不珍惜」,將自己封閉起來。大陸則一方面是「僧多粥少」,使大家珍惜每一次機會;另一方面則是體制的束縛與資訊的封閉,使大陸人充滿對外界的好奇與探索。

「台灣人不應以為大陸沒有台灣那種程度的輿論自由,大陸人就什麼都不知道或什麼也不敢說。」邵磊強調,事實上恰恰相反,現在的大陸人不僅國際觀遠超過台灣人,對時事評論的開放程度也遠超過台灣人想像。他認為,兩岸需要彼此認清對方的優缺點,知己知彼,互補共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