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若要減辣穩樓價 先撤DSD

<轉載自2016318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房策透視 撰文: 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近月樓市回落了,有聲音說政府是時候減辣。通常說這番說話最多的,就是業界人士,因為與其切身利益有關。但另一方面,早前政府的推出的土地,也有三兩幅要收回,因為出價低於底價,政府不想賤賣土地,反映地產發展商也趨於謹慎。
政府怕朝令夕改 予人壞印象
從筆者來看,樓市其實在去年第三季已開始下行周期了,而從過往的經驗,樓市下行還會持續一點時間。無論從中原城市領先指標,還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樓價指數來說,樓市的高位,發生在去年下半年。但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樓市是否出現確定的下行周期,現在來說,仍然是言之尚早。因為政府最怕是減辣之後,如果樓市回升,又要加辣,便造成朝令夕改,給市場的壞印象。
最近的例子,就有內地的樓市,在經歷了多年的遏抑措施之後,近月因為中國經濟下行問題,所以才逐步放寬措施。結果深圳的樓價在去年升幅達四成以上!而今年的升勢仍未停止,所以香港應引以為鑑。
那麼樓市要從高位下跌多少,政府才能減辣?從住宅樓價指數來說,由去年高位到現在,已跌去一成多的跌幅。而且市場上,亦出現了久違的負資產個案。那些負資產的個案是指物業剩餘的按揭金額,大於其物業市場價格,通常是因為特殊條件之下產生的。例如是首次置業人士,透過按揭保險方式,借九成入市。而其次是從事銀行工作的人士,銀行可以借多於七成的員工住屋貸款。正因為他們按揭成數很高,多在九成或以上,因此樓市一旦下行,便較容易出現負資產的情況。這些情況要擔心嗎?暫時不必太擔心,因為這些貸款人應該經過壓力測試的,收入已足夠按揭還款。除非出現失業潮,否則變成壞帳的機會仍然很低。
有人亦會問,樓市經歷了十多年的大升市,才升到現在的水平,而現在到了下行周期,為何幾個月就跌了十多個百分點呢?
樓市轉買家市 跌價將較快
其實物業作為資產的一種,其價格波動狀態,與其他證券無異,就是通常是升得慢,但跌起來就會快而急。而近日跌幅轉快,亦與市場結構改變有關的。以股票為例,在股票報價之中,每一時段同時會有買入價(Bid Price)及賣出價(Ask Price)。如果買賣雙方的作價不一樣,成交便不會進行。要買賣雙方同時同以單一價格成交,交易才能完成。比方說,如果是賣家市場,需求大於供應,那麼作價便傾向於賣出價。這個價是賣家心目中的價,通常會較高。而這正是去年樓市寫照,去年上半年仍然是處於賣家市場,買家要買,便要承接賣家開出的較高價,否則不易買到心頭好的物業。
但經歷了A股港股大挫及人民幣滙率下跌等一連串經濟事件,買家入市的意願減少。再加上市場供應增加,美國又加息,發展商買地又趨於審慎的關係,賣家開始改變態度。市場結構又慢慢由賣家市場過渡為買家市場。亦即供大於求。這種市場結構常見於樓市下行階段。用回上述股票例子,如果市場是買家市場,賣方要套現,便要接受買家開出的價,亦即買入價,那個較低價格。
買入賣出價之差距叫做價差(Spread),這是交易費用之一。因為物業屬流動性較低的資產,所以差價較大是可以理解。這正如賣家的開價,與市場肯承接的價相差510%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市場由賣家市場,轉至買家市場,這個價差的改變,會造成價格快速下挫的感覺。但相信其他因素不變,當樓市進入買家市場一段時間之後,跌勢會穩定下來。
印花稅撤辣方向 應「後者先撤」
那麼,究竟樓市從高位下調,跌多少政府才會撤銷部分或全部辣招?跌兩成?三成還是四成?相信並沒有一個肯定的數字。對於印花稅撤辣的方向,應該是採取「後者先撤」(LIFO, Last In First Out)的模式進行。現時政府對樓市的辣招共有四項,包括三項印花稅及一項按揭成數限制:
額外(特別)印花稅(SSD——針對炒家
買家印花稅(BSD——針對海外買家及公司客
從價(雙倍)印花稅(DSD——針對本地投資者及
按揭成數限制。(降低銀行體系所承擔的風險,由金管局所負責)
要知道何時才會撤銷辣招,首要明白實施辣招的原因。如果原因不再存在,便是辣招被撤之時。政府實施的樓市辣招,主要是防止樓市泡沫的形成。當泡沫爆破之後,對於經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從金管局來看,它的職責是確保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避免銀行過度借貸,投放太多資產於樓市之中,當泡沫爆破之時,造成系統性風險。至於市民是否出現負資產,這是次要考慮。
從過往的經驗,資產泡沫的出現,往往與信貸太寬鬆有關,這亦是為何金管局在過去幾年,收緊物業按揭成數。至於政府所推印花稅的辣招,則是調控需求,增加物業買賣交易成本,達至把不同人士所負擔的交易成本更改,造成某些人士更難參與樓市的活動。例如SSD就令到炒家無利可圖,消失於市場。而BSD令到非港人買家減少買賣港樓的意慾,而用公司名義買賣物業也要承擔有關稅項。至於DSD令到擁有多於一間物業的本地居民,再買物業也要多交稅項,不利於本地投資者,再買物業作收租的活動。
最後市場剩下的,就只有那些首次置業人士,可以避開以上三種印花稅,如果所購入的物業價格在600萬元以下,還可以申請按揭保險,按八至九成呢!而現時的樓市,就只剩下用家為主的需求。
倘樓市只剩用家 跌幅可更深
但要知道,首次置業的用家,財政實力往往較弱。而他們對樓市的看法,則較易出現羊群心態,市升就追買;市跌就觀望。如果期望他們會趁低吸納,似乎有點不切實際。這可參考9803年之時,當香港樓市處於下行周期的情況。當時樓價由最高位,最多跌去六至七成!港島的康怡小型單位,200多萬元就有交易。那完全符合一般市民的購買力,而當時的樓價相對與市民的收入,是前所未見的低。原則上,是用家入市的最佳時機!因為用家驚跌,就算樓價已跌了很多,但如果買入再跌,哪怕一兩成,對用家來說都是很大數目,這是他們對樓市的下行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之故。一般的資產市場來講,用家承受風險的能力往往較低的。那麼誰人承受風險的能力較高?就是投資者及投機者。
如果撇除投機者參與樓市活動,投資者在市場是有特別作用的,他們往往就是風險承擔者。試想想,如果樓市的買方只剩用家,他們又是承擔風險能力較差,而羊群心理較易出現的一群的話,當樓價愈跌,他們便愈不敢去買,結果樓市更容易跌入向下的惡性周期!換句話說樓市跌幅可以更深。
如果不希望樓市一面倒下跌,要跌中有序的話,便要有投資者肯承擔風險。因為他們入市較為理性,懂得計數。只要樓價跌到某一水平,把物業放租之後回報合理,他們只要有餘錢的話便會入市,博取穩定回報之時,將來資產價格仍有上升空間。而他們所面對的交易成本,就是DSD
按揭適度放寬 可減樓價波幅
以最高稅率額外多付4.25%印花稅計算,等同於現時近兩年收租的息率。如果連同基本要付的印花稅,買樓收租所付的DSD成本,要三至四年租金的收益才能抵銷,嚴重打擊投資者入市的意慾。如果樓市下行壓力愈來愈大,要穩定樓價的話,相信最先應該撤銷的會是DSD,讓本地投資者有機會重新參與樓市。為樓市提供流動性,降低樓價下跌的幅度及波幅。而DSD就是最後推出的印花稅辣招,如果要撤辣,應由它做先,亦即後者先撤。
至於按揭成數對物業需求的影響,甚至要比DSD更大。因為收緊按揭成數,是以一兩成計算,很多買家及投資者,是因為付不起首期,才不能入市。如果把按揭成數調高,相信會有效刺激需求。但其影響會是所有參與者,影響較為廣泛。何時改變按揭成數,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金管局是為防範泡沫風險,才收緊按揭成數,使到銀行體系能有更高的資產抗跌能力。但假若泡沫已爆,開始洩氣,樓市下行風險增加,便應該變陣。因為樓市下行風險有兩個:下跌深度及樓價的波動。而按揭成數收緊,使到需求受到限制,再加上3D印花稅的辣招,把其他參與者,包括海外買家、投機者及投資者的入市能力減弱,結果有可能令到樓價波動更大,下跌幅更深!銀行出現樓按資不抵債的機會更高!
如果適度放寬,讓投資者承擔風險,樓市下跌深度降低,樓價的波幅減少,銀行的按揭資產反而更加安全!而這正是吊詭的地方!究竟政府想樓市下跌多少才能合乎心意?亦即有沒有目標跌幅?還是不希望樓市出現大幅波動?亦即有沒有目標波幅?那樣做才符合香港利益,怎樣平衡便要考政府的智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